诗画山水找回儿时情怀,去乡野寻觅野花
“命名和分类被公认为是科学的起点,那不过是人类虚妄的开始。”
开在远郊山野的花,对人类似乎一无所求,于是,也就更加自由。
在城市日益扩张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一段经历,对农村生活记忆犹新和无比怀念。过去的城郊,即便远远地望得到高楼的剪影,那也依然是实实在在的农村,河道仿佛是流水自然冲刷而成的,两岸杂草遍布,地里的韭菜在秋日的暖阳里开出白绒球般的花朵,水牛半露出水面若有若无地看着河道另一头洗衣的妇人。
村庄与村庄之间,隔着大片的农田,纵横的河流以及无人问津的荒地,四下无声,鸡鸣是安静的一部分。田埂上的野花,除了怀有公主梦的姑娘,没有人会为此停下脚步。它们就像只为了自己,今年开在这里,明年开在那儿,随风流浪,像一群吉普赛女郎。
关于植物的童年记忆,穿插在游戏的奔跑中,总是模糊不清的。成年之后,我们爬山涉水,寄情户外,找回来的虽早已不是儿时情怀,却每每总有一种熟悉的情境,那些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孤独而清高,你从未走近却如此感念。
清晨薄暮中,宽阔的樟溪河水面弥漫出缕缕水雾。河的两岸田野铺陈,流水蜿蜒的尽头消失在密林中。这一带的村落依旧保持着旧时恬静、朴拙的面貌,鸡犬相闻。你无从想象,这样的场景已静默地历经了多少日月光华。从某个隐秘的入口走入一片树林,循水而下,岸上合围粗的栲树,郁郁华盖,枝桠肆意,半边遮住了古道,半边婷婷于水上,同倒影相照面。愈走近树林密处愈远离喧嚣,碎石铺就的古道两侧,杂花生树,郁郁葱葱,那些无名的野花在初秋时节开得正烂漫,在肆意疯长的篙草、芦苇、狗尾巴草丛中露出小巧羞涩的花朵临水的树荫下,耀眼夺目的石蒜花不合群地开着。各色蝴蝶、飞虫扑闪而过,仿佛踏足进了桃花源中,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美妙。隔溪数十步,狭长的水洼湿地上,白鹭三三两两忽而回旋掠过,忽而各自啄羽亭立。
这是远郊秋日不为人所知的一瞬,隐秘地生长和老去。那些短暂绚烂的花朵,并不以被知晓姓名为荣,说到底“原本山川,极命草木”那只不过是人类的事情。
甘菊
花期:9月-10月
陆游有诗曰:“何时一饱与子同,
更煎土茗浮甘菊。”甘菊有甘甜的香气,很早就为人们所用。在宁波野外常常见到的是黄色花瓣的小朵甘菊,而在欧洲大陆,白色花瓣的“洋甘菊”更被誉为“大地的苹果”。
鸭跖草
花期:6月-10月
鸭跖草是南方地区极为常见的野花,在路旁、田边、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缘阴湿处处有它的身影。在北方还有将紫色叶子的鸭跖草栽培成为室内观景植物。
打碗花
花期:7月-10月
打碗花和牵牛花极像,然而花型偏小,过去桔林边上常常能见到。打碗花的花虽小,却能止牙痛,也不失为偏方之一。
石蒜
花期:9月-10月
石蒜美得极为妖艳,在野花里面也算独树一帜。民间又被叫做蟑螂花,文艺一点的叫彼岸花。然而花开虽美,却无情无义,根茎有毒,不可随意食用。
马兰头花
花期:7月-10月
马兰头花和马兰花虽然只差一字,却差之千里。马兰头花和甘菊虽然不同名字,却极为相似,且都是菊科。春天侥幸未被当做下酒菜的马兰头,待到秋天便开出来如此美好且安静的花朵。
萱草
花期:5月-10月
忘忧草是它的雅名,嵇康《养生论》云:“萱草忘忧”,由此得名。其实更被广为人知的是黄花菜。很多人从小吃黄花菜烤肉,却从来不知道新鲜的黄花菜竟然如此漂亮。
TIPS
网站: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这个抬头很官方的网站,可以提供非常详实的咨询搜索,包括国内外各个大型植物网站的链接、各类信息组织、公开课程、摄影论坛等等,非常具有实用性。
豆瓣达人:阿蒙的主页
阿蒙渊博的植物学知识,绝对可以怀疑是潜水的专家级人物。然而更要命的是,你看到的是一个萌翻以致性别模糊的“专家”。阿蒙的相册里,有顺应二十四节气的花朵,有关于植物的邮票,有他随手拍的植物,每一张照片都是另一种独立于植物之外的美好。
豆瓣小组:迷恋植物的人
“在我居住的校园里,长了许多树。夏天一到,它们脱去了春天里缤纷的花瓣,长出各种各样的果子,有梨子,有桃子,有杏子,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儿的小东西。”这个豆瓣小组聚集了6万多植物爱好者,他们相互分享种植的乐趣,交流植物知识,不亦乐乎。
书籍:
《常见野花》作者/汪劲武
汪劲武是北京大学植物学教授,这本书已经再版多次,很受欢迎。书籍本身很小,可以作为口袋书,随时带在身边查阅。图册比较精美,不仅有花朵的实物拍摄,也有详细的介绍。
《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作者/伯恩哈特
这是一本适合于自然爱好者、植物爱好者、园艺工作者、环境工作者及普通学生阅读的书,它并不要求读者具有专门的植物学知识。“花是衡量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尺”。这部优美、简明的著作从你所熟悉的玫瑰萼片讲起,内容涉及花的结构,花朵何时开放、何时凋零,花粉与传粉,花与昆虫的互动,花的进化等等。
影片:
《森林之歌》导演/陈晓卿
这部纪录片是中国第一部商业自然类纪录片,导演是如今最火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拍完这部片子,陈坦言,再也不吃“韭黄炒沙虫”、“松仁玉米”、芽菜等等了。因为当年的这部纪录片,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全部禁止了松籽采摘。
《植物私生活》导演/大卫奥登堡
植物求生这个有趣的过程,从未试过以这种故事性的形式推出。大卫带我们细看植物的游历,成长,成华以及与其他植物和动物斗争求存种种适应环境的奋斗历程。
本文版权归《阿拉旅游》所有,未经授权许可,其他媒体及公众账号不得私自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老朋友们,把它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吧。
新朋友们,回到本文顶端,点击“阿拉旅游”加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cp/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