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愿做饮水源边的守护者I拯救吃货生态
从生态农场到餐桌最近的路↑↑↑第一站·必绿农园农场主人:郑军,70后,返乡青年农场位置:成都市郫县唐昌镇先锋村农场面积:三块地共7亩组织形式:家庭农场生产投入:郑军为主力,父母、妻儿偶尔帮忙地貌特征:川西平原耕作方式:生态种植种植时间:年底至今现有作物:时蔬:莴笋、花菜、韭菜、棒菜、韭黄、香菜、生姜、菠菜、胡豆、冬寒菜、油菜苔、白萝卜、胡萝卜、牛皮菜、芹菜、莲花白、土豆、瓢儿菜、草莓、黑小麦、豌豆、苕菜……加工食品:酱香豆瓣酱、豆腐、豆泡、手工酱油、醋饮水源边的农园清澈的徐堰河,昼夜奔流。当你驻足岸边,微风轻拂,能感受自然的力量。郑军的必绿农园,就在这里。徐堰河,是成都自来水六厂的取水源之一,也是成都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靠着七亩田地,郑军一年四季能种出粮食和上百种蔬菜与水果。他想种出让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蔬菜。郑军说,高品质的农产品,不是有钱人的专利。“种地,我喜欢尝试,”拿番茄为例,郑军找了8种以上的老品种番茄种子反复做试验,“今年冬天就能吃上成都平原上的番茄。”今年,郑军要做的事情是,找好冬春蔬菜自然衔接,逐渐脱离对塑料大棚的依赖,去除三分之二的大棚,留下部分只用作冬季育苗。
上一篇文章: 着数只卖7元碗,却让嘴刁老广爱不释口老 下一篇文章: 它堪称洗肠草,男人吃了身体壮,女人吃
“种地带给我的,不止是快乐,还有对自然和土地的敬畏,谦卑之心。”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谢谢为您奉上三道农家美食吃在当地食在当季第一道有“土人参”美誉的“脆蹦”萝卜“冬月里,打过霜的萝卜‘咪咪甜’,做出来的萝卜干又脆又香”,郑军将陆续从地里采回的萝卜,进行。具体工序为:洗净,晾干,切丝,腌制,榨水,装坛,继续腌制。用力榨出萝卜里的水分,让萝卜干的“脆”充分实现。加了盐、花椒、香料的萝卜干被装满土陶坛,用几块竹篾牢牢撑住。再找个装水的盘子,倒扑坛,让萝卜干继续出水,密闭发酵,萝卜干的“香”由此而来。剩下的就是等待了。我指着面前的“怪物”,问同行的静静:这是什么?静静没答上来,哈哈哈。我说,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喝粥的时候,来一碟又脆又香的萝卜干,你会爱上它。第二道久别重逢的韭黄炒肉丝我身边一些朋友多年不吃韭黄,是在得知成都市面上的大部分韭黄都是用甲拌磷等高度农药种出来的。无法确保韭黄的安全,索性不吃了。家里的餐桌上,就少了这道“韭黄炒肉丝”。郑军说,韭黄种植有几个阶段,在黑布遮盖期间,土壤里特别容易生韭蛆,专吃韭黄的根。所以,常规种植必须使用高度农药。但郑军对韭黄生虫采取的措施是不防虫,等虫吃够,人再吃。虽然我曾一度对这种方式质疑,但多次探访生态种植的农场后,不少农友都是采用这种应对措施,关于其有效性我们将持续为您跟进。于是,我在郑军的农场吃到了无药韭黄。第三道有一种吃法叫“炸豆泡”说到豆腐的吃法,在四川真是数不胜数。而豆泡又是豆腐制品的一种,虽然吃法并不独特,但是口感绝对不一样。郑军做的豆泡特别有嚼劲。绵软里透着豆香,凉拌、烧菜或煮火锅都好吃。切豆腐外脆内软的豆泡,有嚼劲过几天,郑军说又要做一批豆泡。农历二月,就该种豆子了。拯救吃货的生态地图这是一个公益项目。全名叫做:拯救吃货的生态地图。在腾讯公益发起众筹后,收到位爱心人士的支持,筹得.94元,由腾讯公益基金配捐,爱德基金会全程监管资金使用。由一群城市青年发起,旨在追溯食材的源头,寻找本地当季的健康食材,绘制一幅四川生态小农的美食地图,让美味从安全开始。呼吁大家以吃的方式,参与环保。是以大众消费者的常识来制定的农场探访基本原则:我们选择不违背自然规律,生态利益高于一切,愿意朝着生态、安全方向努力的农户。1、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2、不使用工业化肥3、不使用除草剂4、不使用激素、不用添加剂5、不用地膜、不用大棚(不含所有农产品,育苗除外)6、不用转基因
欢迎大家推荐符合探访原则的农友。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cp/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