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立春与养生

闲话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指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公历每年2月3至5日之间,表示着春天的开始,有说属相(生肖)即以立春作为起始点。从这一天一直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立春有打春的「打牛」之习俗,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立春节,咬春之俗,民间习惯嚼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药典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熟、当菜当饭而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可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众人嚼吃萝卜的本来用意吧。北方人多爱吃生萝卜,尤以心里美和小红萝卜为最佳。某些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山西一些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河北南部地区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谚,瓜指的是南瓜,当地居民有在这天吃南瓜馅儿饺子或南瓜馅儿包子的习惯。

如今吃春饼随时可在家庭中自制,可用温水烫面烙制或蒸制,形状可大如团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面粉约可烙出十六合,两页为一合。烙时每张饼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时则很容易揭开。菜俗称「和菜」(即古称春盘),除必备有葱丝甜面酱外,其他菜可据一家人爱好可多可少,其中热菜应必有炒粉丝豆芽、摊黄菜(鸡蛋)、炒韭菜,有豆腐干则最好。食春盘春饼,老北京最讲究一定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俗语叫「有头有尾」。立春日,阖家围桌食之其乐无穷。炸春卷,亦是古代装春盘内的传统节令食品。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现今则多以豆芽、韭菜、韭黄等为馅,外焦内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立春养生春季养生方面,首要注意防病保健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

初春时节,万物生,毛孔开,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犯肺之路。二要注意生活起居的灵活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古人云:“春不减衣,秋不戴帽”。《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需要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三要注意饮食少进补,多辛酸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所以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四要顺情志宜养肝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五要注意运动和缓

中医认为,闲散和缓地步行,是顺应春季气候变化特点的有效保健方式之一,散步宜缓不宜急,缓步而行,全身放松,手臂自然摆动,手脚合拍,呼吸和谐,心怡神悦。散步不拘形式,宜以个人体力而定速度快慢,时间之长短,随其自然,不宜强为。应以劳而不倦,见微汗为度。

关爱身体,储蓄健康。









































治好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白癜风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gx/446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