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广元到了昭化不想爹妈
一提起昭化,亲朋好友都会脱口而出“到了昭化不想爹妈”。据说,这句话已经流传了余年。心痒,从成都出发驱车公里,一探古城究竟。
昭化古城东门
“它最早出于武则天的生母杨氏之口,后因武则天的影响而广为传诵,至今不衰。”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天碧说。杨氏为隋炀帝杨广的堂弟、遂宁公杨达之女。公元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的夫人病逝,唐高祖李渊亲自做媒,让他娶了年方四十的杨达之女杨氏续弦,并由其女桂阳公主主持婚事,后生三女,次女便是武则天。
话说武士彟任利州(今广元)都督期间,杨氏经常带武则天到益昌县(昭化在唐朝的建制地名)等地游玩。武则天生的龙睛凤颈,资质特异,惯着男装,尤喜猎奇涉险,时时做一些连男孩子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有时候乳娘一带她到昭化,她便欢喜异常,玩得乐不思归,父母有时都拿她没有办法,只好牵就,让她玩尽兴。其母杨氏经常感慨地说武则天:“到益昌,忘爹娘”。此即今天所言“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由来。
古城中式婚礼(供图:昭化镇)
据史料记载,昭化古称“葭萌”,地处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为秦入川必经通道,有着多年的历史和年连续建县史,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蜿蜒的嘉陵江被翼山和笔架山分割,形成天然的山水太极图,直径5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昭化正好位于山水太极阳极的鱼眼睛上,世界罕见。
昭化正好位于山水太极阳极的鱼眼睛部位(供图:昭化镇)
公元前年,秦国征服苴国,在此建立葭萌县,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县”之称。东汉末,因吐费城遭遇特大洪灾而迁城至今天的昭化古城。
古城牌坊记载了葭萌历史。牌坊东面的柱联是“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昭化以三国文化著称,刘备由此发祥进而建蜀汉称帝;上面刻有“蜀汉兴于葭萌”和“桔柏古渡”、“山水太极”图案。牌坊西面上的楹联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为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考察昭化后亲笔所题。昭化在四川最早建县,连续建县历史已有多年,故称“巴蜀第一县”。战国时蜀王的弟弟葭萌曾在昭化建苴国,故称昭化为“蜀国第二都”。上面刻有“费祎开府治事”和“昭化西门城楼”、“天雄古驿道”等图案。
葭萌牌坊旌表历史
旧时在昭化石板街上行走,也是有讲究的,官轿居中,竖条石为轿夫行走,庶民则只能走两边,按来左去右的规则行走。街上有衙役专管交通。赶集时,行人不按规则乱走,造成阻塞,便会遭到鞭笞。可见在古时,昭化城内就已懂得对交通进行管制了。
古城街巷保持明清建筑风格
街巷两旁,店铺林立,古色古香。据了解,古城现存建筑多为明清穿斗木结构,兼有北方低檐矮墙、旱船天井的特点,为川北民居代表。
古时候,如果从成都到长安(西安),就必须从西门进东门出,从长安(西安)到成都,就是得从东门进西门出。因此,昭化古城是连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关隘,在昭化建城之前,连通成都和长安的道路就形成了,也就是说,先有路,后有城。在昭化这座城池建成以前,这里曾设有一个关隘,叫“葭萌关”。城池建成以后,“葭萌关”依然存在,它就设在“临清门”这里,而且名字并未改变,所以临清门即是古城的西门,同时也是“葭萌关”的关口。经专家考证以“城”为“关”的关隘,全国仅此一处,其他的地方的“城”和“关”都是分设的。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在人们心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城隍为自然神,专门管理阴间的亡魂,古代城隍为城市的保护神,因此凡有城池的地方,就必建有城隍庙。
昭化古城的城隍庙始建于唐代,历史上因战乱或年久失修,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复建的城隍庙有两堂两庑,四合庭院。墙上彩绘有十四幅精美的行孝行善故事图,以教育人们要孝敬老人和多行善举。庙内两棵高大的古柏树,传说是当年张飞所栽,因此又叫“张飞柏”。古驿道沿途尚存许多,尤以“翠云廊”的古柏盛多而闻名。在古树的映衬下,城隍庙显得更加古老、庄严而神秘了。
城隍庙的两棵古柏有多年了
据说,韭黄有美容延年益寿的功能,武士彟全家喜食益昌县韭黄,其母杨氏在怀孕期间,几乎每天都食用韭黄。杨氏一生嗜吃韭黄,享年九十二岁,创长寿奇迹。武则天登基后,当地年年向皇宫进献韭黄,韭黄成为贡品。此后,昭化韭黄深受皇族及宫廷达官贵人的青睐,成为他们首选的山珍仙品。唐明皇李隆基曾途经益昌县,吃到韭黄,特赐名“贡黄”。自此,韭黄在当地开始盛产。
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寓“昭示帝德,化育人心”之意取这两句话的前一个字改称“昭化”而沿用至今,当地生产的韭黄也被称为“昭化韭黄”或“昭化贡黄”。
明朝《本草纲目》中记载: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韭黄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可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肠癌,有“洗肠草”之称。韭黄含有挥发性精油及含硫化合物,具有促进食欲和降低血脂的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有一定疗效,所含硫化物具有杀菌消炎作用。韭黄为辛温补阳之品,药典上称之为“起阳草”,能温补肝肾,一般人都能食用。
清朝的历代昭化知县,十分重视昭化韭黄的生产,昭化韭黄的种植技术日趋成熟,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清代著名的“蚕桑知县”曾逢吉,在大力鼓励百姓栽桑养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推广昭化韭黄的生产,让百姓增加了收入,让更多的过往客商吃到了名闻遐迩的昭化韭黄。
《昭化志》在物产农属中记载(第59页)“韭黄主产昭化镇,是过去朝廷进贡之物以及送给官、商的珍品。”在农业概况经济作物中记载(第页)“韭黄:产于昭化镇,城关村。唐代以前有少量种植。宋代时期种植较多。特别是东门外‘银地’的韭黄20多亩享有盛名,当时已列为朝廷进贡之物。赐有‘贡黄’之称。”
抚今追昔,是人们来古城的愿望
历史的昭化,是水陆交通枢纽,加之自然环境优美,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文人骚客、贩夫走卒、船夫戏子及青楼歌女众多,“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商贸发达,文化繁荣,生活悠闲,令人流连往返,沉醉其中,故有“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俗语流传至今。如今,虽然往昔的繁华不再,但古城悠久厚重的历史依然引人追寻和品味。
(四川党建全媒体记者陈晖文/图)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gx/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