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庄子老嚼谷儿韭菜炒蜗牛
郭庄子老嚼谷儿——韭菜炒蜗牛
蜗牛、韭菜
青红椒、干辣椒、干花椒
步骤一:将蜗牛用开水汆汤3分钟,捞出取肉(大的蜗牛可以从中间用刀切开)
步骤二:将韭菜洗净取韭菜秆切段,青椒,红椒切小条(主要用于颜色)
步骤三:锅烧热加少许色拉油,干辣椒,干花椒,炝锅,依次放入蜗牛肉,韭菜等爆炒,加入调味料出锅即可。
口味麻辣,脆嫩爽口,蜗牛寒性,味咸,氨基酸、维生素、钙、铁、铜、磷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美容作用。
这道韭菜炒蜗牛您学会了吗?
那么,这道菜怎么来的您知道吗?
下面,小编来给您讲个故事,
韭菜炒蜗牛的传说
贾福林
话说,北京市丰台区有个郭庄子,由于城市的改造啊,农民们都住进了大楼。那庄稼地都没了,可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农民,还是怀念当时种地的时候的情景。于是,村里的领导就设计了一个24节气荟,开了一个大集,就在郭庄子公园里边。这大集远近闻名,热闹极了,卖什么的都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来这儿赶大集。
您说了,京郊的大集有的是,您这“楼房里的大集”有什么新鲜的?这新鲜事儿啊,还是真有!据说这郭庄子古来有一道名菜叫“韭菜炒蜗牛”,我得给您介绍介绍。
您问了,蜗牛不是外国人吃的菜吗?郭庄子哪有蜗牛啊?再说了,老北京哪有吃蜗牛的呀?您可不知道,这“韭菜炒蜗牛”啊,是老辈子时候就有的。那时候的北京,哪有外国蜗牛啊!当时啊,北京的农村跟现在可大不一样:河沟子、大水坑特别多,面积再大的水面叫“海子”,所以啊,这水蜗牛特别多。这郭庄子的“韭菜炒蜗牛”当时用的就是这种长在水坑、河沟子里的野生水蜗牛。可那时候北京人没听说有吃蜗牛的习惯啊?关于这个“韭菜炒蜗牛”的来历啊,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
话说这郭庄子的人,大多数是早年间从外省迁过来的,心地善良,耿直勤快,几辈子以种粮食为生。麦子、高粱、玉米,还有白薯什么的,蔬菜主要是大白菜。顺便说了,这郭庄子青口大白菜特别好,在北京城里特有名。其他的蔬菜种的很少,只是在房前屋后的种几畦扁豆、萝卜,就足够自己家里吃啦。可是这有一种菜,远近闻名不说,还卖了卖高价,你说这是什么菜啊?就是“青韭菜”,俗名“青韭”。
大伙儿都知道,韭菜是春末和夏天的时令菜,春韭嫩,夏韭柴,秋天就老了。冬天西北风一刮,冰天雪地的,地里的庄稼蔬菜全没了影儿,就更甭说韭菜啦!可老辈子人都特聪明,有绝招,能让韭菜在大冬天的长得绿油油的。敢情那会儿也有“反季节蔬菜”!原来啊,这“青韭”在寒冷的冬天是在温室里面“捂”出来的,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玩意儿。那时的温室可不是塑料大棚,是用土拍成一道矮墙,朝阳的一面用树枝、秫秸搭上架子,糊上窗户纸。
这大冷天的,青韭菜要种出来呀,可不容易!要从春天开始,就撒籽在露地上播种,等韭菜长壮实了,到了11月份的时候,把根儿刨下来,屯在大棚里,特冷的时候还要生火取暖,火炉子烧京西门头沟的硬煤,温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0度左右。温室啊,俗称叫“洞子”。为什么呢?一是低矮,二是不透亮,黑洞洞的。正是窗户纸半透明的性质,韭菜长的时候,洞子是似见光又不见光,所以呢,韭菜就长成嫩绿色。既不是露地韭菜的墨绿色,也不是完全不见光的“韭黄”的嫩黄色。大冬天的,万物凋零,树叶没了,地里的庄稼蔬菜全没了,白茫茫大地一片。在这时候,“青韭”这嫩绿的颜色,非常地抢眼,招人喜爱。
那时候“青韭”的生产规模呀,很小。甭说老辈子,一家一户的,就是解放后合作社生产队的时候,一个生产队能有十几间洞子就了不得啦!一个洞子里有20几个池子,屯上韭菜根儿,浇上水,韭菜就开始长了,每天要浇一次水。为了怕水大了烂根,旁边还有留一个十几公分的水道,让多余的水流走。等“青韭”长高以后,还要往根上续沙土。这一为的是防止“青韭”倒伏,再一个呢,是让“青韭”的“白儿”长得长。“青韭”长得高,分量也就足,收的就多。“青韭”头一茬儿半个月左右,就能长到一尺来高,就可收割了。
刚才说了的“青韭”的嫩绿色,特别好看,在冬天特别抢眼。可不光是好看,还非常的好吃。可惜哪,就是产量不大,能收个二、三百斤就不错了。等收韭菜的时候,农民特别辛苦。两三点钟就起床,先把韭菜割了,然后洗干净,再捆成捆,这时候就早上八点多了,然后就往城里送。因为稀少,是冬天里的俏货,特别好吃,所以卖的价钱就特别贵。甭说远了,就说解放以后,那会儿的大白菜才几分钱一斤,可咱郭庄子的“青韭”,要卖到两、三块一斤。您说贵不贵?那一般人可吃不着,也吃不起啊!解放以前送到北京城有一个东安市场,那时达官贵人买东西的地儿。解放以后全是定点送到大饭店和西城区的大菜市场。这郭庄子的“青韭”啊,在北京叫的响,远近闻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品牌呀。
您又问了,这郭庄子的韭菜确实好,可是又怎么和蜗牛连在一起了?这事啊,据村里老人讲,还真是一段孝敬老人的传说呢。
据郭庄子的老人说呀,过去村里种“青韭”的也就那么几户。其中有一户姓郭,种“青韭”特别拿手。老郭有个儿子叫柱子,从小跟爸爸学的手艺,20来岁娶了一房媳妇儿,名叫素华。小两口对老两口那叫特别地孝顺,日子过得安安乐乐的。可有一年天旱,闹了饥荒,各家的粮食可就不够吃了,柱子家种“青韭”,庄稼种得少,存储的粮食就更少了,赶上灾年,一家老小就饿了肚子。没想到,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老郭这几天突然病倒了,发了好几天高烧,脑袋昏昏沉沉的,天天只能喝点水。可把家里人急坏了,柱子赶紧请大夫抓药。过了几天,虽说这病慢慢好了一点,但老郭还是非常虚弱,口干舌燥,嘴唇上都起了大泡。
现在好点了,赶紧弄点好吃的呀。柱子两口子看着着急呀,家里也没米也没面,只有点白薯干和老咸菜,哪有好吃的呀?怎么能让老爷子吃点好的呢?儿媳妇素华突然一拍大腿说:“柱子,你看,洞子里的“青韭”快该割了,以前都是舍不得吃,全卖钱,这回咱也让爹吃一回。”柱子连说:“行,好主意。”
可是光韭菜怎么吃啊?急得柱子抓耳挠腮,在外边走溜儿。柱子家的旁边有一个大水坑,无意中柱子看到坑里的水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冰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一个圆圆的东西引起了柱子的注意。他敲开冰层,抠出那个圆圆的小东西,原来是水蜗牛。柱子猛然想起,天暖和的时候,水坑中有好多水蜗牛在爬,现在,天冷了,全都钻到渍泥里藏起来了。他心想,这水蜗牛虽小,但也是肉啊!于是他就下到水坑里,不顾冰冷刺骨,使劲儿在滓泥里头挖,好不容易挖了百十来个。小腿全冻木了,爬出水坑摔了个跟头,蜗牛撒了一地,他又一个个捡起来,连忙跑回家。
柱子兴冲冲的对媳妇说:“素华,有好吃的了!”素华是个心灵手巧的好媳妇,一看柱子弄来了蜗牛,马上就心里明白了,赶紧到洞子里割了一大把“青韭”,把那些个蜗牛啊,都给洗的干干净净的,抱柴火点火,“青韭”切成段儿,搁锅里边那么一爆炒,放上点盐,那香味那叫窜,而且非常的鲜,颜色翠绿。
素华把这“青韭炒蜗牛”端给了老公公。老郭好几天没吃饭了,看着这色泽鲜艳、香味扑鼻的“青韭炒蜗牛”,就着玉米面儿贴饼子,狼吞虎咽,吃得可香了。柱子和素华看着高兴。得,明儿还是给爹做这个——“青韭炒蜗牛”!
柱子天天冒着寒风,下到冰冷的水坑里挖蜗牛,素华就割了青韭做“青韭炒蜗牛”。老郭可爱吃啦!一连吃了那么几天,老郭的病就好利索拉!这也难怪,韭菜按咱中医来说是补身子的;蜗牛呢,营养就更丰富啦。
街坊四邻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夸在嘴上。大伙都夸柱子和素华孝顺。而且呢,这“青韭炒蜗牛”的做法一传十、十传百的大伙就都知道了。谁家要是老人、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不舒服,想吃口好的,大伙就都学着做。没有韭菜,就拿粮食跟老郭家换。这一下,老郭家不仅韭菜卖了钱,还有了粮食。
如今,“青韭炒蜗牛”变成了“韭菜炒蜗牛”。您想啊,随着时代的变化,老菜谱也改革了。如今一年四季,菜市场都有新鲜的韭菜,庄稼地都变成了高楼大厦,水坑早没了,水坑里的野蜗牛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上好的,专门做菜的蜗牛。“韭菜炒蜗牛”就更好吃啦!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gx/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