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女作家力作展谭继红我的小院我的城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5357d.html

我的小院我的城

作者简介:谭继红,云南丽江永胜人,云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丽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有散文、诗歌,小说,散见本地报刊杂志和国内多种网络平台,有作品获年全国首届《华文杯》诗词评选大赛优秀奖。曾获全国“首届泸沽湖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有作品获《丽江日报》年有奖征文三等奖,有诗被收入《当代中青年诗人新诗选萃》一书。

我的家坐落在沧阳古城,今永胜县城,属于东北街的一条古巷,出门不远就是县城最大的集贸市场。市场里,大到超市,小到菜摊,生活用品琳琅满目,特别是本地的蔬菜水果,具新鲜又质优价廉,采买方便快捷。出门,碧空如洗,四周群山怀抱、山黛水秀、白云飘飘。生活在这样的小城,无污染,是天然的大氧吧,真的是很有福喔!现在的古镇物质文化都在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集市的喧嚣、商贩的叫卖声时时传到小院,小院也犹如身居闹市之中。

这条古老的小巷,叫“断桥坎巷”。关于断桥坎巷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原来断桥坎巷叫四司巷,在离四司巷一里多的南街中段,有一过街楼叫“大观楼”,明朝年间修建,只有一层。清朝顺治年间修为三层,高约15米,清康熙年间改名“觉斯楼”,俗称“钟鼓楼”。民间还流传着这样夸张的俗语:“永北有个钟鼓楼,半截伸到云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大楼修好时,要把远在三里外,大树坪北胜州府土城龙王庙里的一口铜钟,挂到觉斯楼。此钟据《永北直隶厅志》记载:“铸自唐贞观四年。疑为唐时在大理铸造,五代或宋代由高氏移此”,“晨昏扣之,声闻百里”。俗传:此钟有雌雄二只,有一只坠入程海。此钟一口重约万余斤,口面直径厘米,厚13厘米,上刻有“贞观六年铸”的铭文。这样重的大铜钟,在古时候没有吊车、拖车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三里外的这个庞大铜钟,挂到15米高的觉斯楼呢?听老辈人讲:当时城区居民全部出动,男人们用圆木滚至北街四司巷一石拱桥边,妇女小孩装沙袋,每户人家交一袋泥沙,堆成一里多长的斜坡,用圆木和木板,一点点滚至三层高的觉斯楼挂起来。第一次滚上去一段距离时没有控制好,大钟又返滚下来,把石拱桥压断了,后来此巷也就改成了“断桥坎巷”。可惜“钟鼓楼”在清光绪二十四年(年)南街的一场大火中被毁,铜钟破碎,只留下钟口和钟顶放在南街西侧的准提寺里,记得小时候我们还去钟口边,爬出爬进地玩耍。

我的小院就隐居在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巷里。大雨过后,小院清爽翠绿,桂花淡淡的香味在不大的小院弥漫。退休后的生活,就是每天读读书,写写字,专心研究着一日三餐,把不大的小院栽满四季花草,差不多有百十多盆,还有两棵樱桃树、两棵桂花树、一棵无花果树。春天,院子里粉色的报春花是最早开放的,它悄悄把春的消息传送。接着樱桃花、茶花、杜鹃花也陆续开放。大门顶上的那棵粉团花(月季花)更是开得热闹,几百朵同时开放,小碗般大小的花朵千姿百媚,引得路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小院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白瓷盆那一棵文竹,像一位君子,总是纹丝不乱,和那盆天天都是繁花似锦的玻璃翠相守着四季。说是玻璃翠,其实这种花很好养的,可以水里扦插,也可土里培植。它有嫩绿的叶子,透明的茎杆养到一些年头,就会有丝丝红色的纤维,看上去就像鸡血红的碧玉;粉红色的五瓣花,每天都在开放,如一朵朵红梅。它们不与名花争艳,只是默默地燃烧着一树彤云,疏影横斜,一树流霞并不张扬,宛若一位古典女子,含蓄典雅。我最喜欢就是那棵牡丹,每年春末,它都只开一至两朵,那洁白如玉的花瓣,透明的能看到花瓣里纤细的茎丝,脉路清晰。像足球一样大小的花朵纤尘不染,没有半点瑕疵,却有一种夺人心魄的美。牡丹花是富贵花,如今它能开放在我们这样的平常百姓家,喜爱之余我更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它的美,借古人之诗颇能表达对牡丹的赞美之情:“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它圣洁的美,每年都开在我的小院里。

小院不大,却阳光充足,冬天,坐在屋顶的晒台上看书喝茶;夏天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纳凉休闲,听树枝间跳上跳下的鸟儿“叽叽喳喳”。每到八月桂花飘香的日子,那些碎米粒般大小的金黄色花蕾,密密匝匝挂满树枝,在油黑澄碧的叶子间悄悄地酝酿着一场花事。突然有一天,扑鼻的香味袭来,才知道又一年的桂花开了。“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微风吹来满院都飘荡着它的香味,桂花是我们这个小镇自古以来最喜欢栽的古老花卉,有句本土歌词是这样唱的“走到十里塘,还闻着桂花香......”。桂花的香味浓郁绵长,小小的花蕊里似乎有一股魔力,将无尽的天香溢出。“疑是月娥天上醉,戏把黄云揉碎”。只是不忍花落时满地的“桂花雨”,像一床金黄的地毯,在树冠下铺满一地。带着隐隐的心疼,尽量搜集飘落的花朵,放在蜂蜜里做成自制的桂花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这个小城的小院里生活着,在平淡的日子里静静地期许一场花开的绚烂,静赏一场花落的淡然。

说完小院,又来听我说说古城。

沧阳古城,即澜沧卫古城。自西汉以来是北经四川入云南的重要军事门户,唐以后,成为西南丝绸之路北经成都到大理,出缅甸、印度的商业要道,因而称为“北门”。它曾经的名字有“北胜州新城”“永北府城”“永北县城”“永北城”,现在人们叫它“永胜县城”。是明代以来云南境内屈指可数的重要军事建筑之一。据《云南地方沿革史》载:澜沧卫城西南有澜沧山而得名。是云南布政使司(行政部门)和云南行都司(军事都门)“改土设流”中,在此设立大于州的、军政合一的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城。《乾隆永北志》光绪《永北直隶厅志》《新纂云南通志》等史料记载:“永北府城即澜沧卫城,旧为北胜州,明洪武二十九年(年)指挥王佐筑砌砖石,周围五里三分,高一丈六尺,墙脚厚五尺,垛口厚尺八寸,环以水壕,四门建有城门”。由于史志资料在记述时为叙述古城沿革的方便仍以澜沧卫城称之。之后,澜沧卫城经历了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共多年的历史变迁。

沧阳古城是一本打开的线装书,南北长米,东西长米,南北大街依正子午向坐落,东西大街为卯酉向坐落。两条大街各呈轴线笔直贯通全城,并垂直交叉于城中心点,形成商贸中心“十字街”。有4条大街,16条小巷(东有:文明巷、清真巷、柏枝巷、田家巷、吉庆巷。南有:辕门巷、准提寺巷、习家田巷、有余巷。西有:灵官庙巷、丁家巷、火药巷、崇仁巷。北有:邱家巷、龙井巷、断桥坎巷。),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为:“迎旭”、“扬辉”、“来熏”、“拱极”。小城崇文善教,历代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城内,水系完美,三进五出,拱桥石栏,溪水蜿转;大街小巷垂柳依依,掩映着整齐的房屋,青瓦白墙,前厅后院花香四季,宛若江南水乡。自古以来不论是山墙还是女儿墙,甚至盖房的小小瓦匹上都要彩绘一些梅兰菊竹、青松翠柏、牡丹芍药或书写上一些古人诗词等。古城还有个传统,就是不管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家,走进去都会有一间书房,不是阁楼上就是堂屋旁,直到现代的公寓式住房都还会留有一间书房,真是名副其实的书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幼小的记忆中,还清晰地记得青石板铺就的街道,特别中间的大长条石板平整光滑,清幽闪亮。四条街都有临街的铺面,外面有和铺面连在一起的铺台,里面的货架和外面的铺台上摆满琳琅满目的商品,盐巴、茶叶、煤油、蜡烛、水果糖、弹子糖、素饼干、针头线卷等等。南街辕门口的铺台上,有诱人的泡菜、腌菜,用白菜叶或青菜叶摊着,一分钱一捧,酸酸甜甜、麻辣可口,是解馋的最好零食。晚饭后,街市散了,大人们坐在铺台上冲壳子(拉家常),孩子们就爬在铺台上玩耍。十字街宽敞繁华,是那时的集贸中心,靠东边街角有一口老井,石井栏四周有提水时被井绳勒出的深深凹槽,附近四条街的居民都是喝的这口井水,井水清澈甘甜。旁边是缝纫社铺面,里面师傅们忙忙碌碌,整日机器“扎,扎,扎”声不断。这条街有商业局、县联社等,街面上是蔬菜水果肉食市场。南街是百货公司、商店、饮食公司、医药公司、外来的商铺和缝纫店、小吃店。最爱到那个凉粉铺吃只有放过酱油和梨子醋的凉粉,是同学的母亲卖的,那是那时最好吃的小吃,又能解馋还能解决肚饿。南街还有学校、电影院;民主广场最热闹,也是经常放露天广场电影的地方。南城门洞(虽然没有了城门,人们还是习惯这样说)卖烧柴,城外凤鸣街有马鞍店和棺材铺,还有一家很大的“蔡家马店”,小时候,我们会去割一些青草,到南城外去卖,一分钱一竹蓝。南街辕门口往西五十米,有一家城里最大的马店,“苏家马店”。古时,南来北往的马帮,经茶马古道长途跋涉,必须在此地歇脚,修整马掌。西街靠十字街口是卖鱼的地方,那时程海的土著白鲦鱼、压鲦鱼多的时候两三分钱一条,红翅鱼是最便宜的,一角钱可以买十条,半蓝子的鱼卖了也只有几角钱。西街上段是土陶瓷器市场,下段是畜牧局和牲畜市场。北街有粮食局,那时粮食是凭购粮证,市场上没有米卖,粮、油都是定量。北街还卖铁器和篾器,四条街上那时没有汽车,赶街、拉货的全是马车,不时有一对对马班经过,“叮叮咚咚”的马铃声在青石板大街上回响。

小小古城就好像是一个聚宝盆,周围群山连绵环抱,山上古树成林。过去,走南闯北的马帮在茶马古道的原始森林里穿越,带来外面的世界,带走小城的山货。沧阳,自古以来就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吉祥福地,城区周围在群山的褶皱里,有很多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游览胜地。永胜十景古城周围就有5个景点。城东三里许有佛教圣地灵源箐,《灵源胜景》是十景之一。灵源箐风景区峰峦叠翠,寺立两岸,古木参天,白蛇河常年流淌。几百米的箐内悬崖峭壁、茂林丛竹、浓荫参差,风光无限旖旎。箐中主寺区,一水中分,依山傍水,殿宇林立,错落有致。由牌坊、山门、黄经楼、天观阁、地藏阁、望河长廊、三圣殿、灵官殿、真武阁、主殿观音阁、千手观音殿、太子殿、卧佛殿、栖霞阁、摩云亭、修真亭、戏楼、碧溪桥、齐心桥、观澜桥、乌龙池等组成,隐现于古树花木之间。观澜桥下的乌龙池在山门牌坊左侧,飞流直下的河水在此形成一道近十米的大瀑布,周围古树参天,藤蔓纵横,绿苔斑驳,潮湿阴暗;云雾般的飞沫和植被遮盖着深不见底、阴森黝黑的潭底,很是有些襂人。小时候,大人们不让我们接近瀑布,就吓唬我们说:下面有一条很大的乌蛇会吸人,千万不要到那里去,由于害怕,至今我也只有在瀑布上面偷偷往下看过。近年在山门外又新修了大雄宝殿,其庄严肃静,气势不凡。

正殿观音阁,建于北宋崇宁三年(年),阁内以危岩上石刻观音像而驰名于世。此阁西、南以崖壁作墙,东边开门,西北角以木柱栋梁凌空架于岩石之上,形成上傍绝壁,下临急流湍溪,整座庙宇结构严谨,精巧堂皇的奇特建筑名扬四方。据《新篆云南通志》载:“永胜灵源石刻观音像为滇中画像之较古者”。据观音阁内碑文记载:“永城东郡观音阁,建于唐贞观年,石壁有大士像。传为吴道子手笔”。经专家考证,此石刻观音造像应为北宋所刻。观音阁内现存匾额40余块,摩崖石刻近50余块,这些石刻对研究永胜县的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灵源寺内还有一棵好几百多年的古云杉树,相传:宁蒗永宁坪阿土司的女儿嫁给永胜高土司的儿子,当时带来两株云杉树苗栽植,其中一棵栽种在灵源箐寺内。民间还流传说:如有头疼肚痛发烧时,用此树树叶煮水喝能治愈,这也只是传说。

沧城的山山水水,都具有疏灵秀毓、苍骏雄厚的美。笔架山:在城东南面,此山高耸在古城东方,每天清晨第一缕日出,阳光都是挂在笔架山上,照射到整座古城。《永北直隶厅志》记载:“三峰耸峙在郡撰位,耸过众峰,文明之象”。永胜十景中的“笔岫晴岚”指的就是此山。清代举人朱昕《笔岫晴岚》诗云:“嶙峋碧汉削三峰,月色晴熏翠霭中。班笔思投朝作嶂,江花欲吐夜修容。浮云独看庐山面,著履难绝谢客踪。不惜物华多泄漏,此间特地秀灵钟”。此诗道尽了笔架山的奇险、雄骏与灵秀。山上有弥勒寺、红马寺、几年前又新修了道观三清宫。古镇周围山高水秀,景色迷人,生活在这样有灵气的古镇的文人们,在各个时代都有优美诗词描述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凤凰山:在城东南角,笔架山前面,形如凤凰而得名。山脉象一支展翅飞鸣的凤凰,有:“凤凰鸣唉,于彼高岗,梧桐生唉,于彼朝阳”之典故。凤凰山民间也叫马黄山,相传:清代凉水马家坝人武进士马氏,与北城外文进士黄氏争占此山,后经公断为公墓义地,故名:马黄山。

永胜十景《东圃群芳》在灵源壶山脚下。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一,灵源老路就是一条欢腾的长龙。人们都穿上崭新的衣服(当地有风俗,过年要穿新衣裳),到观音箐游玩。在不宽的弹石路上,鞭炮声不间断,一些调皮的男孩子,把点着的鞭炮丢到女孩子的面前,吓得女孩子们发出一声声尖叫。路两边是一人高的刺篱笆墙,白色的刺木香和粉红色的十姊妹(野蔷薇)花开满一路。沿途是文化乡和灵源乡的菜园,花香伴着两旁一畦畦各种蔬菜,蜂飞蝶舞,美不胜收。从东城外出去,灵源箐河水顺流而下,一年四季川流不息,户户门前清泉环绕、竹木成荫。田地里瓜果飘香,菜蔬鲜嫩翠绿,四季不断。新鲜优质的各种蔬菜瓜果,不仅供永胜,还销往宁蒗、华坪和丽江,甚至远销省城和省外。清人进士何进龙赋《东圃群芳》云:“烟村绣圃接东城,缓步寻芳绕郭城。花绕竹篱香满径,柳围茅舍绿连营。听残断续流莺语,阅尽颠狂舞蝶情。最是青郊堪爱处,几家春雨带云耕”。此诗道尽了农家美丽的田园风光。

永胜十景有名的《西关远眺》,在古城西边山关丫隘口,自古是下三川至丽江、大理的茶马关隘要道,弯弯拐拐的山道,一级级的石坎路上有深深的马蹄窝,沿途马铃声声,马帮不绝。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姊妹跟着奶奶回金官街,走得筋疲力尽时,二郎庙的那一碗甜甜的冰粉水,就会为我们增加无尽的力量。站在关丫口,前边是沧阳古城,下边是云海茫茫的三川鱼米之乡。古人有诗云:“锁住古城万顷烟,登楼又见一重天。上方鸡唱云中寺,下界人耕陇畔田。地接红崖飞紫气,峰边白雪映晴川。凭栏四顾襟怀爽,好景谁将妙句传”。《永北直隶厅志》记载:“城西三里许,名西关口。双峰插天,一关扼要,截然天堑也。每一登临,三川之秀壤芳畴,频来眼底;五约文壶峰笔岫,俱列胸前。而且左顺虹桥,右盼狮岭,俯瞰石磴,仰视雪山,一览无遗,众山皆小。”古时的关丫口,山高坡陡怪石嶙峋,听奶奶说,爷爷年轻时经常骑马到关丫口打猎,崖(ai)羊、山麂子都有出没,财狼更多。站在西山关丫口,无论春夏秋冬都可遥望丽江玉龙雪峰。那里终年积雪,有时洁白晶莹银光耀眼,有时祥云笼罩,霞光万丈五彩缤纷。尤其夏日晴朗之时遥瞻,更显巍峨神奇,有郡人赋诗赞美《夏雪奇峰》:“何年腾空洗氛尘,积素凌虚望眼新。未许火云封皎洁,常随炎日耸嶙峋。影摇冰镜千秋雾,色点梅花五月春。疑是玉龙升碧汉,塞光万丈远侵人”,“极目晴天阔,孤峰雪未开。半空排玉笋,千仞立银堆。凉意随风至,寒光逐雨来。况当炎夏日,遥望意徘徊”。从诗中便可领略《夏雪奇峰》的壮观与美妙。

在西山关丫口右边不远有一天坑,距古城三四里,是有名的古地震遗址。据明朝《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七载:“北胜州,正德六年(年)五月六日地大震,城倾西北,民居圮者千五百余家。”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历任四川湖广知县的岁贡永胜人罗俊民《春水歌》写道:“澜沧城西红石岩,芙蓉两畔云中开。嵯峨万级丹砂泼,倒影一线青天来。人传凿石禹之力,我疑岂是五丁劈。上有孤松岚霭间,峭壁竟绝猿猱胁。千溪万谷水总归,遥听吼鲸相怒激。岩旁一脉涓涓流,东风嘘动馨香浮。布谷岩头三月叫,山灵便把馨香收。为此纷纷赏奇者,挈盒携壶邀绿野。临泉汲取若琼浆,调饮谁醉数十年。不内塞哀不疾腹,醛泉玄沉同甘馥。饮馀拂拂清风生,解醒且能疗疒骨。舌本一润精腋生,桔肠再浣新诗成。休羡卢仝七碗茶,且看流出蓬莱花”。清朝《乾隆永北府志》卷二十四载:“正德六年五月初六日,地震,城倾西北,民房倒塌千五百余间(《厅志》为五千余闻);近屯西山下,田陷成湖着百余倾。”《乾隆永北府志》卷五又载:“西山草海,在近屯西山下,明初原系军民田地,正德六年,地震累月,遂成为湖。”又乾隆《府志》记载:“红石岩在城西北五里许,丹岩千尺,下临大河。岩上春泉,至春味甘如醴,入夏即变。俗传神禹赤龙治水至此,以神斧劈之,故岩色尽赤。”以上文字记述了几百年前端午节的第二天,山崩地裂、房倒屋倾,城区居民死伤无数,到处哭声震天。地震撕裂出一道天坑,状似巨形马蹄,坑口直径长轴约有2公里,短轴方向约有1公里。它由上部开口深达米的天坑和深约米的峡谷复合而成,总深度达余米。站在天坑丫口下望,天坑崖壁色彩艳丽,北侧崖壁呈红色,南侧崖壁呈青色,故称红石崖和青石崖。红石崖上孤石极像一只仰头向南的鸽子,而青石崖上也有一只仰头向北的石鸽子,宛如一对相守相望的“情侣”,在蓝天白云间亘古绝唱。天坑底部滚石密布,中部石牙丛生,视线穿过两边窄小崖壁,仅能看到山脚下小小的一线三川田园风光。再往北数里还有仙山(又叫芮官山)的圆丘、石桥、仙人洞。特别是仙山仙人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到达底部,据探测过的人讲,下去一二里之后就只能容一个人的小洞下去,因为空气稀薄火把也无法点燃,具有探险和科学考察的价值。红石崖国家级地震遗址,包括天坑、槽谷、崩塌、滑坡、裂缝、断层、水系断错等古地震地貌和历史地震遗迹,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实物标本最丰富、场面最宏大的古地震遗址”,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5年,中国地震局批准将永胜红石崖“天坑”地震遗址,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如今,古城扩展了四五倍,环城路有一环、二环,除了古城的东南西北四条步行商铺街,原来的城墙位置是一环,最长的要数环城东路(东大街),南北延长数十里。几条大道沧阳路、南兴路、东昌路、新灵源路平整宽敞,车水马龙,无数小巷纵横阡陌四通八达。大永、丽攀、永宁三条高速公路过境古城周边,出行、旅游快捷方便,基本上家家户户食有鱼、行有车。在家看电视、玩网购,动动手指就能买遍全世界!整座坝子高楼别墅、商铺,现代小院林立,家家高门朱户、绿树成荫。城区有大小广场、公园十多处,是人们活动和休闲的乐园。一群群老人坐在树荫下闲聊、玩耍,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社会这样好,我们要多活几年”。每到夜幕降临,到处霓虹闪烁、莺歌燕舞,健身舞、广场舞,打太极、玩柔力,人们各需所好,享受着这太平盛世,岁月静好!一座古老的现代小城,正蓬勃兴旺地快速发展中!

赵晓梅诗歌新赏:花上普者黑(组诗)

付晓祺:重新为一朵花命名(组诗)

海忠菊乡土散文:高寨(外二篇)

淘米诗歌精选

[丽江故事]表娘的四方街

马瑞翎小说:树妖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hq/10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