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中国记忆middot立春节
图文来源/《中国记忆·立春节》
出版致谢
文:王早早
图:黄驰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打春啰,打春啰!”一阵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正在睡梦中的妞妞。“奶奶,外面的娃娃在喊什么?”
奶奶拿着一个漂亮的彩公鸡说:“来,妞,戴上奶奶剪的春鸡,要去迎春了。”
妞妞兴奋地摇晃着小脑袋,一骨碌爬起来,乖乖坐在凳子上让奶奶戴春鸡。
外面的人好多啊!妞妞和奶奶跟着大伙儿向前走。鼓手们使劲敲着牛皮鼓,村长穿着古代的官衣,显得很威风。
到了村东头,那里布置着事先做好的一尊句芒神。句芒神的样子很奇怪,长着人的脸、鸟的身体,妞妞好奇的看着。“妞,对着句芒神拜拜。”奶奶轻声提醒妞妞。村长大声地对句芒神说:“保佑我们今年丰收吧,句芒神!”
“奶奶,为什么要拜句芒神?”“句芒神是春神,也是管草木和生命的神。明天是立春,在立春前一天迎接句芒神,今年的庄稼就会丰收。”“为什么要面向东面拜呢?”“因为句芒神的家就在东边。”
第二天就是立春,要打春牛了!早晨,妞妞牵着奶奶的手来到河边。
河水融化了,清澈地春水夹杂着冰块顺流而下,河边柳枝吐出了鹅黄的新芽。春燕衔着泥巴,忙着筑巢。
空气中流动着清新的春天的味道,呵,那是泥土苏醒过来了!
“春来了!春来了!”妞妞对着河水欢快地喊着。
河两岸,人们大声地用农谚对起了春歌:“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数牛。”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对歌中,歌声中夹杂着欢快的笑声、喊叫声、嬉闹声,春的气息弥漫在空中。
“春牛来啦,快看那!”
顺着喊声望过去,八个人庄严地抬着一头大土牛向河边走来。
妞妞盯着那个大土牛问:“奶奶,他们要干什么?”
“打春牛。”
“什么是打春牛?”
“打春牛就是打去牛的懒惰,让牛变得勤快,做好春耕的准备。”
大土牛被放在了东面,村长拿起一大碗酒撒向地面,大家三跪六叩,然后到春牛前作揖。行礼完后就该打春牛了,八个大汉拿起鞭子,一边打一边吆喝:“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
大土牛被打碎了,人们争抢着打春牛后碎了的土块。
妞妞抢到了一块“牛耳朵”,和奶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回到家,奶奶一边嘀咕着,一边拿出了嫩黄的韭黄、翠绿的春蒿、新鲜的豆芽、水灵灵的萝卜,还有面粉、葱、蒜、辣椒、姜、芥末等东西。
“今天做春饼,要咬春。”
“为什么要咬春呢?”妞妞眨着大眼睛,好奇地问。
“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吃了包菜的春饼,咬几口萝卜,会长命百岁,还能解春困。妞,今天多吃点春饼,春天你就不困了。”奶奶疼爱地笑着说。
村子里飘着一股香香的韭黄味,所有人家都在做春饼呢!
奶奶一边做春饼,一边哼着《节气歌》,妞妞也跟着小声哼哼: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忙种开了产,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廉。白露烟上架,秋分不养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河碴上。
大雪地封严,冬至不航船。小寒近腊月,大寒又一年。
奶奶烙出了薄薄的饼,像是透明的,柔软无比。
妞妞拿起薄饼就往嘴里塞。
“先别急,还要包菜呢!”
奶奶把炒好的韭黄,豆芽、春蒿包进薄饼,薄饼就变成了肚子鼓鼓的春饼。奶奶又拿来一盘萝卜,还有葱、蒜、辣椒、姜、芥末五样东西。
“妞妞,这是五辛盘,又叫春盘,就着萝卜和春饼吃的。”
妞妞顾不上擦口水,拿起春饼大口吃起来。
吃着吃着,妞妞突然想起了什么:“奶奶,我们送些春饼给黑娃吧。”
奶奶说:“哦,可以啊!他爹妈都去打工了,没人做春饼。你叫他来家里吃吧,回去时再给他爷爷带一点。”
“好啊好啊!”妞妞高兴地跳起来。她跑去喊来了黑娃。
看见好吃的春饼,黑娃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妞妞看着黑娃的吃相,开心地笑了。
吃过春饼,奶奶说:“妞妞、黑娃,过几天就要播种了,今天我们把种子晒晒、捡捡吧。”
奶奶从谷仓里端出了各种种子:
黄灿灿的玉米。实甸甸的古粒,饱满的花生,还有形状可爱的荷包豆。
妞妞和黑娃看着一地的种子,非常开心:“你们有好长时间没晒太阳啦,好好晒晒吧!”奶奶带着他们把不能下种的坏种子捡出来,院子里传出朗朗的笑声。
看着晴朗的天空,奶奶一边捡豆子一边好心情的说:“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哦!”
爸爸妈妈从外面忙回来了,坐在桌边,吃起了春饼。
“妞妞、黑娃,快过来吃,你们不饿吗?”
早已开过小灶的妞妞和黑娃,在一旁偷偷的笑着。
院里的迎春花正灿烂怒放。
一年之际在于春,又一个新的年开始啦!
温馨寄语
美国女诗人施特利戈兰·吉利伦说:“也许你拥有多不胜数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笼笼金银,可是你永远比不上我富有,因为我拥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爸妈。”
这是锦酱为孩子们精选的故事,快讲给孩子们听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js/1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