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这30个正在消失的东西,以后有钱也见
曾经大街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画面,
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
如今何在?
会不会再也看不到?
消失的味道手工蛋卷1▼
小时候超级迷恋蛋卷的味道,每次老远闻到香味,就知道是做蛋卷的叔叔来了!馋的不得了啊!
以前每周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在我们住的地方现场做蛋卷,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从一周一次降低到一个月一次,后来就再也没见过了。
炸米花2▼
还记得小的时候,捂住耳朵站得远远的却满含希望的看着转动炉子的炸米花叔叔,只等待那“砰”的一声,虽然有准备还是会被吓的一跳。
但当锁在闷罐子里的那点粮食,瞬间化成了偌大一堆米花,还能想起的那记忆中的味道,比现在电影院的爆米花香甜得多。
酸辣面鱼3▼
小的时候空调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夏天消暑最佳的方式就是晚上去湖边遛弯,吹着小风再来它一碗凉爽酸辣面鱼儿,真是凉到心里了。现在除了老城区还偶尔见过几次叫卖酸辣面鱼的老人家,似乎很少能找到了。
炸鲜奶4▼
包裹着炸得金黄的外皮,咬开奶香四溢,仿佛是在吃牛奶,想必如此美味的炸鲜奶应该是不少开封人小时候美好的回忆。
小编小时候爱炸鲜奶爱到不行,于是到现在如果在外吃饭,菜单上有看到就会毫不犹豫的点,只不过可惜很少有餐馆会有。
棉花糖5▼
曾经路边的棉花糖,在小孩子看来就如同魔术一般。一根签子转啊转的,再加上一点颜色,云朵啊花啊各种形状就这样出现,都舍不得下嘴吃了。
炸糖糕6▼
小学的时候,放学回家路边总有卖炸的糖糕的。和现在五花八门的甜点不同,那时候的特别简单,5毛钱一个的糖糕,炸的酥酥的,起锅后控一下油,塑料袋一装,就这样捧在手里吃,里面融化的糖水还包裹着粒粒白糖格外的香甜。
菜盒、肉盒7▼
菜盒、肉盒是小时候逛夜市的必买之物。菜盒是鸡蛋、韭菜、木耳、韭黄等为馅,肉盒是肉馅、粉条等为馅,死面做皮,用平底鏊子烙成,大小如碗口,形状似蛤蚌,馅丰满,皮筋香。
一口下去,馅料的香混合着油香就冲进鼻子里,勾引着肚子里的馋虫。顾不得烫,咬上一口表皮焦酥,菜香浓郁,最家常的味道吃起来也最舒心。
万芳春8▼
红黄两色的冰棍,外面包裹着一张薄薄的纸,印着“万芳春冰糕”几个字,还有生产地址、日期等。不像现在的冰糕一样口味繁多、包装精美,却是童年珍贵的记忆。
菱角9▼
曾经每到秋天,大街上总会有很多挑着扁担卖菱角的。而现在似乎只有菜场才会看到菱角的踪影。记得小时候,总会买很多的菱角,生吃质鲜爽口,煮熟后肉质雪白如玉,是小孩子最爱的零食~
麻糖10▼
叮叮当,叮叮当,还记得小时候的麻糖吗?那一块块用钉锤敲下来的可口白色糖块,是小伙伴们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了。
糖人、糖画11▼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总会有一个老爷爷挑着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有的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运气好的一毛钱就能转到一只龙或者凤凰,这可是向小伙伴炫耀的资本。
消失的行当剃头匠12▼
不同于现在让人的andy老师、kevin老师,曾经的剃头匠对比起来是那么朴实。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不一会就面目一新。可如今剃头匠太难找寻了,小编找到一张珍贵的清代剃头匠的工作照。
弹棉花13▼
总觉得说起弹棉花是件很暴露年龄的事情,但它着实存在于不少人的回忆中。小时候小编奶奶家每年都要做被褥,于是都会去找弹棉花的工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不知道是弦响还是真的存在,小编的记忆中,弹棉花似乎还有首歌存在,只不过想不起来了。
磨剪刀14▼
“磨剪~~子咧,戗菜~~刀咧~~,午睡时,长吆喝似乎总会或近或远的响起。随着老人的砂轮一圈圈转动,刀剪逐渐锋芒毕现,可这些手艺人又去哪了?
修鞋、补雨伞15▼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曾经方便就能修补的东西,如今可能只有老里巷还有。于是当伞、鞋坏掉,只能干脆扔掉。
人力三轮车16▼
小的时候没有车,天天是怎么出行的?小编表示都是坐三轮车的~那时候人力三轮还在,代步工具基本都是它,距离近一点的两块,远一些的三块。现在想坐人力三轮只能去景区门口啦~
修表匠17▼
修钟表的人心要很细,有耐心,记忆理他们总是拿着放大镜、镊子,对着每一只钟表仔细的检修,仿佛时间都凝固在那一刻了!现在大家都有手机了,戴表的也越来越少了。
收废品18▼
“收废报纸壳~收冰箱彩电洗衣机电风扇咧~”小时候听到这个大家就会把平时存的瓶瓶罐罐、废报纸壳拿去卖,有的是拉着板车,有的是扁担加上几个尼龙口袋和几根绳子,总是装的很满,我一直担心掉下来!
石磨19▼
还记得那些年的石磨豆浆石磨豆花儿吗?浓浓的豆香味,没有机器的味道。现在基本上都被取代了,只有一些老人还在坚持着。还有少数地方当做供游客体验还在用。
秤杆20▼
曾经抓中药用的小杆秤,称一些重一点的东西就用的大杆秤。现在的电子秤很方便,但还是会怀念以前的杆秤。
编制工艺21▼
现在很多篾编、草编都被列入了非遗保护。一边让人觉得欣慰,一边让人觉得难过。毕竟是市场竞争下难以立足,才被小心翼翼保护起来。
做扫把22▼
以前,图片中看见的扫把都是手工做来在街上买的,现在大多都是尼龙扫把,已经很少看见手工扫把了。
消失的休闲“钓”鱼23▼
现在说起来钓鱼,装备都很齐全,专业的钓杆、优良的鱼饵还要去鱼多的河流等等。小时候所谓钓鱼,就是街边的一个塑料的水池子,里面的鱼也是塑料加上一块磁铁,鱼钩是磁铁的另一极,利用磁性来“钓”鱼。现在只能在一些儿童乐园见到这种设备了。
沙画24▼
这个沙画可不是电视节目里出现的那种沙画,小时候的沙画其实类似于填色的概念。做画者只需在做画的时候用一根牙签轻轻将刻好图案的不干胶摸版上面每一部分揭起,然后将喜欢的颜色的沙子倒在上面。一堆小伙伴聚在一张桌子上一起做沙画,你说我的丑,我也说你的难看。
充气蹦床25▼
这是只有在夏天的周五才能获得的奖励!每次去玩都会一身臭汗的回家,被妈妈撵着去洗澡睡觉。第二天总是喊累,起不来做作业,第二周却总是缠着家长想再去玩一次。
消失的回忆汴京公园26▼
不知道现在大家再到汴京公园是什么心情?会不会和小编一样,觉得青春不能从头来过。是的,随着汴京公园的重建,小时候最喜欢公园发生了变化,虽然猴山和滑梯还在,但还是能感到时光的痕迹。
公用电话27▼
以前,打电话都是用公用电话的;以前,是坚决反对高中生用手机的。而现在,小学生仿佛都人手一个手机,公用电话自然就没有什么用了...
戏曲茶楼28▼
鼓楼重建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拐角的戏曲茶楼在重建鼓楼的时候被拆掉了。还记得以前路过的时候经常听到楼上在唱曲。
西司夜市29▼
以前的西司夜市是个大大的圈,小时候转了一圈又一圈,觉得会一直转下去。
宋门30▼
宋门,开封最后一座城门,拍摄过《大河奔流》后,于年被炸毁。图片为电影拍摄场景,背景为宋门,城楼被认为阻碍交通已炸毁。
这些最代表开封人生活的地方,这些最市井最惹人爱的地方,这些街里街坊热热闹闹的地方,因为城市的建设,正在逐渐减少。
越来越多的高楼,让老照片变得弥足珍贵。虽然有部分被保护了起来,但消失的总比存在的多,也许今天拍到了,就会成为明天的历史。
本来是想每一张图片都自己去采集,就采集开封本土的,一直没能把图片搜集齐,还是有些遗憾。大家看到这些正在消失的东西也可以多拍点照片哦,我们可能阻止不了他们的消失,但是能留下一些资料。
美食圈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js/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