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客茶馆民俗卷西河只有老西河人才懂
有很多西河人说
我们西河啥都好
位置好、发展快
就是文化传承好像出现了断层
年轻人对于客家文化知之甚少
那么,从今天开始
西妹儿将给大家带来一个长长长长的专题
讲一讲我们西河的客家文化
西河镇现有总人口的85%是客家人,上世纪90年代以前,客家人占总人口的95%以上。在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四川。西河镇客家人是在清朝乾隆4年(公元年)前后的“两广填四川”中由广东梅县、长乐县及湖北、江西一带迁徙而来。
国以农为本
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弹
今天,西妹儿为大家带来的是
西河的农业生产民俗
农业生产沿革
以前用农家肥(人畜粪、生活产生的植物垃圾)和绿肥(苕子)、兼用草木灰(钾肥),现用化肥为主。
水车、犁、耙、镰刀、板桶、木制尿桶到现在的抽水机、拖拉机、打谷机(或收割机)塑料尿桶。
水稻:泡田、犁田、耙田、泼农家肥、绿肥、插秧、耗秧,到现在的板栽:浸田、锄窝、施肥、插秧、放水淹,不犁田不耗田。
小麦:犁、放粗胚、放片子,理细、锄窝、放种、施农家肥,现在都用板栽:谷子收割后,打除草剂,锄窝,放种,施肥。
以前在春分前后就泡田、犁田、耙田、施农家肥、拉平、踩厢、放肥料、撒种、至移栽。现在实行两段育秧,先在土里或者房前屋后空地上做堂子,将谷种撒下去后用薄膜覆盖保温,至寸长时移到秧田(和以前的秧田做法一样),至移栽。
农作物种类
由以前单一的粮食(水稻为主)生产向现在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多种经营协调、全面发展。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红苕、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辣椒、茉莉花、大头菜、花菜、蕃茄、四季豆、冬瓜、芹菜、青笋、韭菜、韭黄、莲花白、苦瓜、茄子、葫豆、豌豆。
农业生产
春分前后做秧田,一亩秧田栽10亩,一亩田用谷种10斤,谷种撒下去40天后就可以栽。
水稻田水泡后要犁,犁后再耙两次,苕子在犁田时用铡刀铡成寸多长的节撒在田里,渥烂后做绿肥。耙时再施一到二次农家肥做底肥,栽后就不再施肥。
栽秧子的前3天,放干秧母田中的水,秧母田既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太湿的话铲起不成饼,太干了则不好铲);栽秧子前1天要准备好秧铲,秧畚箕、秧盆等相应的工具。
栽秧子的当天,首先是“开秧门”,由主人家或栽秧师傅(如果包给专门栽秧的秧班子就有头秧班长),首先由师傅在秧母田中间栽一线秧苗,随后,再由其他人下田挨着中间的秧苗向秧母田的两边栽,尺寸按1尺2头栽(行间距1尺),成正方形,每人1路栽5行,分工按3个人铲,6个人挑,12各人栽来分配,铲秧的1人1把铁铲,挑秧的1人1把扁担,秧畚箕要多一些,秧盆子2人1个。
秧子一般当天栽完,洗脚上坎就算“关秧门”,即栽种完了。
栽秧子那天的伙食一般都开得好,像过节似的(应该说比过节还好),要吃5顿。早上吃鸡蛋、干饭(那时的农村只有逢年过节或请客时才吃干饭,端午节或过生才吃蛋);半晌午吃麻齐(即糍粑,用酒米蒸好,放在石臼内锺溶,沾黄糖水吃);中午的时候吃好点的菜和干饭;半下午歇班时吃泡的炒胡豆(俗称尿泡胡豆)、稀饭;晚上吃稀饭、小菜。
俗语:弯弯秧,打满仓。栽秧师傅铲秧匠,挑秧子的肿脚棒。
忌讳:栽秧屌子,即每人一路栽的是5行,后来多栽了一行成了6行,多栽的那1行就是秧屌子。本地的说法是栽了秧屌子的那家人家务会不好,要死当家师(即主人家)。
栽秧子的时间一般是在小满前,小满后栽的秧子病虫多。如果帮人栽秧子,小满后多一天则降一份工价。
秧子栽后的7至10天(待秧子长正后),开始耗第一次秧,主要是打混水,除杂草,这样才更有利秧苗生长;过20天左右耗第二次秧,秧苗要耗两次以后谷子才精壮。耗秧时唱“耗秧歌”(用客家话编的顺口溜)。
当谷子成熟收割时,4个人1个板桶,2个人1组,两组轮着割谷子和打谷子,自己打的谷子自己挑,1个板桶1天要打12挑谷子(湿谷子1挑有百二三十斤),如果谷子长势不好,1天就要打3亩田才能收工。稻谷收割后把打下的谷草晒干,好的谷草可以用来铺床、盖草房打倒茅(即家庭经济困难的一种简易、临时盖的草房,家庭经济稍好的用麦草盖才管得久),剩下的可用来喂牛、做柴,也可打成糠喂猪。
田犁后凉一下用锄头放胚(放胚叶叫放片子),理细,锄麦窝,在立冬前后点麦种,施农家肥至收割。
水利
以前以自然河流、堰塘以及冬水田蓄水为主,河流主要是西江河、清水河、洪河堰。现以东风渠为主。
以前因为没有东风渠灌溉,农田用水全靠堰塘,而没有堰塘的便用冬水田蓄水,一户人有50亩田(原来有50亩地的人就是大地主),要有十至二十亩做冬水田,在收割谷子后就开始蓄水。过了春节的正月间就开始蓄水,河边一溜有10多架水车车水灌堰塘,每个水车一天车6个线水(无钟表计时,在水车上安一卷线,水车轴转动带动线圈,每卷线长12长,故名车线水)。
各人的水(用水车车的水)各人用。
肥料
农家肥(人畜粪、生活产生的植物垃圾)和绿肥(苕子)、兼用草木灰(钾肥),一户人有50亩田,要二十至三十亩做苕田,种苕子做绿肥、喂牛。种苕子在立冬前后,下一年春分前后2月份割苕苗、3月份挖苕田。挖了苕田便准备种秧苗。施绿肥时将苕子用铡刀铡成1-2寸长苕节撒在田里渥烂。
农业生产工具
锄头、扁担、尿桶、板桶、打谷机、畚箕、犁、耙等
秧铲、秧畚箕、秧盆、葫豆锹(锄窝用)、连二(打麦头子用,将板桶特别是打谷机打断的麦穗在晒坝上晒干后打,再用筛子筛出麦子)、抬筛(筛)、烫耙。
农作物加工与储藏
谷子要先用笼爆(在笼爆房的地上把林盘的竹头泥筛过,一圈一层泥,夯紧、夯平;再用青杠树做的尖钉紧,蔑皮织,象磨盘),推的时候要使劲推快点,使谷子去除粗壳,再用石碾子碾成米。
谷子晒干后用麻坛、芚子(竹编,圆柱形)装好,放在干燥的地方储存。
传说原来我们这里是没有谷子的,而国外有,有一条狗在谷子地里打滚,尾巴上沾了些谷子,跑到我们这里来,谷子掉在地上便成了种子,从此之后我们这里才有米饭吃,所以每年谷子收割后,新米饭都要先喂狗。
土地、用工制度
租田:租金:每亩田1石谷子(上水田1石2斗),土3-5斗,上半年2斗麦子,下半年2斗玉米。
买田:每亩7至8石米(或10石谷子),1斗米就相当于1个银元。每亩田的产量是2石谷子。
犁田:请人犁田的工钱是每亩9升米(使牛的人计1个工,耕牛计2个工,共3个工),还要包耙田(横两道、直两道)
请帮工:一般是腊月16到正月15之间到人市(扯谎坝)请人,找活干的人都栓着围腰。雇主找人的时候首先会问找活干的人会干什么,有什么手艺,如果是全手匠人(即某种活的全部工艺都会的人)工资最高,1年5石米,而一般都是3石米。无论做什么工,主人家一般都包吃住,但是雇主与佣人之间不签协议。做两三天的的工人称为短工,短工一天的工价是1至2升米,紧工(农忙的时候请的工人)的话则是3升米一天。
秧班长:由1个栽秧技术好的人承头(即秧班长的头头,也喊他秧班长),组织1伙人(包括铲秧的、挑秧的、栽秧的全套人马)在大春农忙时节帮农户栽秧子,1伙秧班长1天要栽亩,工钱都是一样即1人1天3升米。
副业及其它
种大头菜是在24节气中的处薯撒种,撒后1个多月(秋分前后)移栽,次年的正月初成熟,便将大头菜扯起来挂在杆杆上晾(用田边的1排树作柱,树上横起扎竹子,上下相距1尺多,大头菜不割叶子,就用大头菜叶子在竹杆上拴起挂在竹子上)。大概20多天后,大头菜捏起来有点粑,这时候将大头菜取下来,割去叶子,用菜刀在大头菜中间划1个口子(长1-2寸),口子里装满盐和1-2粒花椒,然后装在坛里(土麻坛),把晾大头菜的叶子割下来填缝(叶子即成咸菜),压平,隔2-3层撒一层盐装满,坛口用桐油石灰封口(作用是让麻坛不漏风),40天后翻坛,在晴天将麻坛中的大头菜捡出在太阳下晒,将坛底的水倒干,下午将表面较干无水的大头菜重新装坛,还是隔2-3层撒些盐,压平,装满,封口,再过40天左右即成。特点:色(金黄色)、香(清香)、味(味道纯正)俱佳。
注意点:每斤放盐12-13斤,菜越湿放盐越多。留种时不能和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相邻,以免飞花造成种子不纯,做出的菜有骨头。
产量:湿菜-斤/亩,干菜多斤,每斤干大头菜出成品80斤。
销售:主要销往成都。制成的大头菜丝(天府大头菜)销往全国各地。
原来的地是先种红苕,再种小麦;冬天挖炕土(挖成大块大块的泥团来晒,要挖一尺多深,热天下雨辣椒才能走得开根,而现在种的浅了,坑不深,下雨的时候会把根淹死,所以现在不能种了),开春后用锄头将炕土挖细,锄窝,施底肥(磷钾肥)每窝放两根苗,农历5月前后可摘青海椒(炒盐煎肉、青椒肉丝的上好材料),7-8月开始摘红海椒,在太阳下晒并用脚踩、压扁,晒干后用新麻坛装(不能用旧麻坛,旧麻坛有气味,装过的辣椒品质不好),才不回潮。
种植要点:土要挖得深,夏天下雨才能走得开根,浅了下雨走不开根,要淹死。
特点:用二荆条辣椒煎的熟油颜色红亮红亮的,味辣而不燥,拌的菜色泽鲜红,让人增进食欲,制作的辣椒油曾出国,为高档宴席的上佳用料。
出产地范围:龙潭寺、甄子场(场以西,东边靠山出的辣椒品质要差点)、大面铺(当地不出辣椒)、西河场、石板滩(靠近西河这个角才出)即东山五大场。
产量:亩产干海椒斤
农业生产习俗与禁忌
开年刚采择下来的辣椒用红纸包好,送给尊敬的客人(一般是居住在城镇的长辈或者土地的主人),客人回礼时要送一个红包;每年的夏至,冲口田先出来的谷子拜夏至;看不得苞谷扬花,苞谷一般是半夜扬花,看了人要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cp/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