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荣扎根三农的瓜博士天眼新闻

刘军连 https://m-mip.39.net/m/mipso_4147810.html
裤腿上总是沾满泥巴,在田间地头都用当地话指导村民剪蔓修枝、引蔓上架……这就是贵州省农科院派驻惠水县科技特派员、省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蔬菜专班)佛手瓜小分队队员李裕荣博士日常的工作情况。李裕荣现场教农民引蔓上架早年,李裕荣一直在国外攻读农学硕士博士。学成后拒绝泰国苏兰拉里理工大学的挽留,毅然回到贵州省农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从事农业产业研究。   尽管常年蹲守农村,可李裕荣的名字早被业内了解。先后编写和出版《贵州蔬菜无土栽培》《山地节水农业技术》;参与编写《贵州坝区高效种植模式与技术》与佛手瓜及大球盖菇相关部分、《贵州佛手瓜无公害栽培技术》等;正在编写《贵州龙须菜(佛手瓜尖)无公害栽培技术》《以佛手瓜为产业的“菜-菜-菜-瓜-菇-蜂”四种五收模式探索》等。   5月的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一棵棵佛手瓜藤沿着瓜架攀爬,为整个村庄披上“绿装”,瓜架下套种的大白菜已经到了丰收季节。   “我们在佛手瓜架下套种三季蔬菜,第一季‘黔白5号’大白菜,夏季佛手瓜藤爬满架时套种耐阴速生蔬菜,冬季再套种芹菜元旦春节上市,收入可达2万;要是在秋季再套种大球盖菇,总收益还能达到3万。”弄苑村村民汪昌说,“这都多亏了农科院博士们的指导,村民们通过这种‘三季四收’的模式,收入翻了5、6番。”   年,李裕荣作为“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专家,挂职好花红镇科技副镇长,助力当地产业发展。   走马上任后,李裕荣便迫不及待的穿梭于乡野之中,对全镇28个村走访调研。他了解到,好花红镇弄苑村、六马村、石头关村等深石漠化喀斯特山区村有着种植佛手瓜的传统,但是种植规模、科技效应不明显。   “‘缺技术、不成规模’,这是花红镇弄苑村的佛手瓜产业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李裕荣说,首先要让村民从科学种植管理和集中连片种植佛手瓜入手。   为此,李裕荣一有空闲便去田间地头指导村民剪蔓修枝、引蔓上架、合理施肥、裹膜度冬;利用专业知识,开办培训班,进行技术指导余次,日复一日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佛手瓜。   当地百姓哪里不懂就打电话、   仅一年时间,弄苑村佛手瓜种植面积达多亩,年亩产值5-6吨,人均纯收入-元,户均收入超3万元。李裕荣也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信任与赞赏。   与此同时,为了将佛手瓜产业最大效益化,李裕荣不断的探索、学习和实践,在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及其团队的鼎力支持下,惠水县好花红镇首创以佛手瓜种植为纽带,形成“菜-菜-菜-瓜-菇-蜂”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年,佛手瓜被列为继大白菜、萝卜、茄子、菜豆、生姜、山药、韭黄之后的第8大单品蔬菜,全省计划发展30万亩。省蔬菜专班成立以李裕荣为核心的佛手瓜小分队,通过佛手瓜产业服务全省脱贫攻坚。   如今,李裕荣成为贵州省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他的身影与佛瓜小分队一起,穿梭于黔中大地各个佛手瓜种植基地。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鲁毅编辑 胡锐编审 晏海艳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gx/14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