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业之星让家乡变得富裕,让群众过

脱贫攻坚的阵阵号角,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农村,几近荒芜的田园土地渐渐重新焕发生机。“发展生产脱贫”的号令让“雁归兴贵”的战略变得更具现实意义。一个个带着新思想、新视野、新思路的乡村“领头雁”让“外出打工潮”变成了“返乡创业热”。

本期工馆带您领略返乡创业之星陈国勇如何实现“让家乡变得富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梦想。

人物简介

陈国勇,男,44岁,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化新村村委会主任、贵州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创业初衷:让家乡变得富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曾经的化新村:年初全村人均收入多元,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土地荒废和留守现象严重,典型的贫困村。

如今的化新村:省级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欣欣向荣,一年四季轮作蔬菜,亩产值达万余元,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或进园务工拿薪金,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元,5个村民组人中,仅有70多名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到40多人。

化新村破茧成蝶实现“幻化新颜”历程:

“以前我在外地办企业,钱是赚了些,可看到村里近乎荒废的田土和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心里不好受啊!一定要让家乡变得富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年,陈国勇转让了自己价值百万的企业,当上了化新村村主任。同年4月,化新村成立了贵州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陈国勇当经理。

公司采取“土地租金+基本分红+土地分红”的收益分配方式,建立管理股、发展股、公益股、人头股、土地股“五股”制度,人头股按公司盈利的20%分红,土地分红依照所占土地股份按公司总盈利的5%分红,田地租金按照年均价元/亩支付给农户。没地没钱的村民有‘人头股’,没钱有地的村民还有‘土地股’,村级公司的员工都是‘持股’村民。

“搞啥高效农业,怕是成了‘搞笑’农业哦。”面对缺水、缺土、缺技术的“三缺”现象,村民们对陈国勇种植韭黄,用杂草养殖兔子和土鸡,再利用其粪便当农家肥还田肥土的绿色循环农业持怀疑态度,他们并不愿意入股。

“为了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大大小小开了几十次会议,一轮轮听取村民意见、完善方案。”陈国勇厚厚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全是关于土地合作经营的会议记录。与此同时,扶贫干部在山顶建起了立方米的提灌储水池,贵州省农科院的老院长李桂莲不仅无偿提供技术指导还免费培训了4期技术骨干。

村民的担忧迎刃而解,土地流转从3亩增加到了6多亩,种植的韭黄不仅长得快长得好,草也跟着疯长。很多人建议用除草剂,陈国勇当即打断:“我们搞的是绿色农业,别说往地里打农药,就是把农药放在地头都不行。”

“年净赚80万元,去年增加到万元,今年超过万元没问题。”陈国勇指着远处的兔舍说,这只兔子吃着地里的杂草,肥着土里的菜苗,并且都已经被重庆的餐饮公司订购了,等只规模的土鸡养殖场建好了,就搞沼气温室,实现水肥一体化。

如今,在新益农公司吸引了包括周边乡镇的二三百人就业,去年公司仅工资就开出了多万元。化新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元,是3年前的近10倍,村民们不仅有人头股分红,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留守儿童、贫困户、孤寡老人等群体,该公司还会以公益股资金进行资助和帮扶。

“每个村民都是股东,从‘干多干少一个样’到‘齐心协力为自己干’,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陈国勇说,目前村里5个村民组人中,还有70多个贫困人口,仅有40多人还在外务工,公司优先让他们来上班,即使是老人妇女,一个月能来20天就能赚元,加上年底分红,脱贫指日可待。

供稿: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张亚

本期编辑:盛泳杰

新闻-

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js/1364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