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又有新作为人民网

许顺武(左)在村民家查看自来水设施。帅瑜摄杨守亮在种植基地查看韭黄种植情况。本报记者苏滨摄严超宗(右)帮村民改良荔枝种植技术。廖伟摄“一定要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帅瑜张建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水沟村是省定贫困村。年,怀着对家乡脱贫的责任感,在外工作多年的退役军人许顺武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安全饮水,就是水沟村目前最大的困难。”刚上任的许顺武,定下了脱贫的首要目标——解决困扰村民的吃水难问题。水沟村并无水源,要想解决吃水问题,必须要到相邻的郭峪村引水。然而,从水沟到郭峪,全是大山。从前,水沟村民们吃水,靠的是人挑、牛驮,来回至少要走5公里。有的村民跋涉半天只能挑回一担水。面对这样的现状,许顺武在村党支部会上坚定地说:“我们这一届支部,一定要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在大山深处、巉岩石壁,许顺武顶着烈日,带着县水利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勘测引水路线。他还召集村组干部,组成找水小分队,带着手电、柴刀、绳索、铁锹,由熟悉村情的两名村民做向导,在村子附近的山上就近寻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水源地和引水路线很快确定下来。确定了引水路线,许顺武一刻也不停歇,马上着手引水工程的建设。磨破嘴皮跑项目、想方设法筹资金……许顺武四处奔走,多方协调,终于获得县扶贫办扶持专项奖金40万元,市经信局支持50万元,他又自己带头、发动村里自筹,解决了资金缺口。经过紧张而艰苦的施工,引水工程终于在年“七一”这天通水。翻山越岭的泉水,顺着管道流进了家家户户。水通了,水沟村发展其他产业,就有了条件。年,村里建了2个养鸡场,还种了亩益母草,每亩纯收入可达0多元。水沟村终于脱了贫!“誓把后进村带成先进村”本报记者苏滨提起现在的韭黄村,杨守亮的眼睛快笑成了一条缝儿。“一人致富不算富,带领乡亲们都致富才算本事。”年,在外经商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退役军人杨守亮,回到家乡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当选村党委书记。“大家选我,是信我肯一门心思带着大家脱贫致富。”杨守亮说,“誓把后进村带成先进村”。“村子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杨守亮意识到,必须发挥好党组织的作用。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抓好自身建设,村里12名党员设岗定责,全村74名退役军人组织起来,以传帮带的方式,重新组成战斗班组,参与到村子的发展建设中。“村里种韭黄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基本都是各种各的,分散零碎,一直没做成规模效益。”年,杨守亮抓住“一村一公司”的发展政策,办起了村级公司,主攻韭黄产业,“发动村民,尤其是贫困户流转土地,进行统一种植。”贫困户杨守顺算是当地种韭黄的一把好手,听到村里成立公司后,直接流转了4亩地。“韭黄种得再好,卖不出去也是白忙活,更别提脱贫。杨书记做过蔬菜生意,这事儿估摸有底。”从那以后,杨守顺就开始在种植基地务工,不算年底的分红,一年也有3万多的收入。为了打开销路,杨守亮还带头组建了销售队伍,专门负责跑市场,“大家只管放心种,销路有公司撑着。”目前,村子的韭黄产业渐成规模,种植面积已超过亩,年产值达万元,逐渐成了当地的名片。年,韭黄村人均年收入突破元,全村仅剩的14户贫困人口,也在当年脱了贫。腰包鼓起来了,精神更得富起来。杨守亮介绍:“村里组建了高台地戏队、芦笙队,把好的观念、国家政策糅到唱词里,引导村民抛掉等靠要的思想。”如今的韭黄村,水泥路延伸入户,亮堂的房屋鳞次栉比,去年年底还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个曾经的“后进村”成了“先进村”。“脱贫真有硬功夫”金歆廖伟“村里文化中心、道路、桥、学校、路灯都建起来了,虽然过程很辛苦,可我感受更多的是成就感。”回想三年来的工作,广西梧州苍梧县京南镇高稳村党支部书记严超宗满脸笑容。年,从部队退役的严超宗被选为高稳村党支部书记。“村子要脱贫,党组织一定要发挥作用!”长久以来,基层党组织弱化,个别村干部思想落后,工作不积极主动……“这是制约高稳村发展的大问题。”严超宗决定从制度建设抓起。在调研后,村党支部拟定了《高稳村党员教育管理制度》《高稳村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制度,通过喇叭广播、公示栏公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xg/160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