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雨露滋润韭黄香
普定县韭黄种植有着悠久历史,最早成规模种植韭黄的是白岩镇的韭黄村,“白旗韭黄”更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了普定韭黄的代名词,规模也从原始家庭式、零散式的种植到规模化种植模式。
普定韭黄源于白旗,发展于化新,成效遍及全县。年,该县的韭黄种植面积达到亩。年,瞄准韭黄优势产业,盯紧韭黄市场需求,普定县把韭黄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规划种植韭黄10万亩,做到适宜种植区域应种尽种,并积极打造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建成韭黄产业大县。
产业调整夯基石水母河流域韭黄产业作为普定县韭黄产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站在水母河流域韭黄基地产业路上,成百上千亩韭黄地尽收眼底,谁曾想到两年多前的玉米地水稻田摇身变成了如今的“黄金”产业带。
水母河流域韭黄基地杨允平摄
“夏天雨水季节,在韭菜快速生长的同时,杂草也疯长起来,只有及时清除杂草,韭黄才能有个好收成。”今年53岁的王昌荣是韭黄种植管理人员,深知农事,掌握种植韭黄一整套知识。
“凭借村里韭黄产业发展,我们村的农民摇身变成了‘产业工人’,人均收入也从年的多元提高到年的1.5万元。”焦家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振刚在基地旁查看韭黄收割时说道。
园区内生长茂盛的韭菜
“我们化处镇现有韭黄1.7万亩,主要为水母河流域、化新村、化处村、张家村,全镇韭黄产业约有多人参与务工,水母河流域的园区务工人员就达到多人。”化处镇镇级公司法人张健说道。
近年来,普定县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准韭黄产业全覆盖推进,完成种植面积10万亩,解决2万余人就业,带动余户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元以上,产业调整夯实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基石,走出一条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新路。
经济社会效益“两丰收”在普定县玉秀街道新中田坝韭黄示范园区,农民齐齐舞动着手中的锄头,翻动泥土、拨开杂草,一沟沟青绿色的韭黄生长茂盛。远处,山坡丘陵间,形状各异的韭黄地成片紧连,清风拂面,阵阵韭黄飘香而来,一片喜迎丰收的景象。
连片种植的韭黄喜获丰收骆世明摄
作为首批全省拟创建的样板坝区,新中坝区覆盖面积2余亩,从年6月开始,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新中田坝坝区韭黄种植面积从“零”发展至亩,成为普定县规模较大的韭黄基地之一,也成为了多次省、市农业产业观摩的示范点。
“我们新中田坝全部种植韭黄,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市场销售畅通无阻。目前,可出产面积达余亩,每亩年产量约为至斤,年总产量约为吨。”贵州民投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闵芳德说道,新中田坝坝区韭黄种植走的是“产业聚焦、合力发展、推动脱贫”的发展道路,目前韭黄基地已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在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脱贫。
据介绍,新中田坝韭黄种植包括波玉村、新和村、岩上村,利益联结覆盖7个村户贫困户,同时解决玉兔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的就业务工问题,有效带动玉兔山易地搬迁对象及周边农户就业多人,去年发放务工工资万元,兑现利益联结分红16.9万元。
村民正在清洗韭黄骆世明摄
“韭黄产业的打造,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形成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形成标准、规模、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为农村贫困户中老年妇女及剩余劳动力提供增收脱贫的机会。”作为普定县韭黄产业统筹、销售平台公司,普定县金荷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法人、总经理杨军说出其中的效益关系。
延长韭黄“产业链”在普定县韭黄加工园区,工人们正分散各处清洗韭黄、绑扎、包装,几名工人正把包装好的韭黄有序搬运上车。
工人正在对韭黄进行深加工
“我们这批货是发往广州的,共有8吨,要赶在明天中午前送到地点。”普瑞实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李玉刚边指导工人装车边说道,我们加工的只是普定县韭黄的一部分,目前,该园区每年加工销售达吨以上,产值为万元。
韭黄加工产业园区主要加工韭黄和蔬菜,包括产品研发中心、蔬菜分级包装车间、存储仓库、冷藏保鲜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综合管理用房。
韭黄加工产业园区只是韭黄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环节。
村民正在给韭菜施肥
翻开普定韭黄产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内容从育苗、种植到加工园,清单上生产物资、生产便道到喷灌系统再到各类加工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杨军告诉记者,普定韭黄产业建设目标是构建韭黄产业链框架,是整个韭黄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目前,普定县还引进了真空预冷机,把韭黄的保鲜时间延长至15天,韭黄除了销售国内市场外,还远销东南亚地区。
仲夏时节,普定韭黄在雨水的滋润下健康成长,从地里生出一片片“黄金”。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鲁开伟)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zf/1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