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各大奇葩变态吃货
萌历史
谈史论道,以史鉴今,
用潘金莲的细腻与西门庆的任性为你讲述古今故事。
袁世凯
喝人奶喝得鼻血直流一天吃8个鸡蛋
吃货指数:★★★
他爱吃:直隶海参、清蒸鸭子、清炖肥鸭、韭黄炒肉丝、人参、鹿茸,还爱喝人奶。
点评:袁世凯就爱吃两样——宫廷菜和家乡的豫菜。
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食家,吃得多而已。鹿茸喂鸭子是他的创新。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当地官员投其所好,发明了一种海参的新吃法:
用涿州贡米酿入海参腹内,加上葱、姜、胡椒、醋、蛋皮,煨制而成。
这种做法柔润清香,蛋皮柔脆,酸辣开胃。
袁世凯非常喜欢,命名为“直隶海参”,成为名菜。
袁世凯胃口好,很会吃,餐具都是大一号。
早餐除了要吃鸡丝面,他还要吃一大盘白馒头,一大盘鸡蛋,咖啡或茶一杯,饼干数片。
午餐和晚餐除了正餐外,外加4个鸡蛋。近60岁时他还能吃下整只鸡。
和慈禧一样,袁世凯也爱吃清蒸鸭子,尤其是鸭皮,
且吃相不改武人特色:大口嚼着,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这道菜的鸭子得专门饲养,喂的是鹿茸拌高粱。
袁世凯爱乱补,人参不是煎汤服用,而是大把大把放嘴里嚼,
每天还要喝两个奶妈挤出来的人奶,有时候吃得直流鼻血。
事实证明,这样乱吃乱补,对身体不好。
鲁迅
爱吃零食爱吃辣每顿还要喝点酒
吃货指数:★★★
他爱吃:软炸肝尖、炒腰花、酱爆鸡丁、猴头菇、梅干菜扣肉、什锦蛋、羊羹、萨其马……
点评:鲁迅喜欢吃零食,可见他的内心是浪漫的。
但他对吃很挑剔,回北京探亲,给许广平写信,说火腿快吃光了,
“可惜这里的做法千年一律,总是蒸。”
福建菜是少见的被鲁迅在日记中“恶评”的。
鲁迅每顿饭必喝酒,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且喝酒时烟不离手。
他和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下酒菜是炒腰花、辣鱼粉皮、砂锅豆腐。
曾有人在报上画一漫画讥讽:一大坛绍兴酒,旁边缩着一个很小的鲁迅。
鲁迅爱吃辣,最早是为了解困,后来就上瘾了。
《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专程请胡适到北京绍兴会馆吃饭,
第一道菜就是放了辣椒的梅干菜扣肉。
这两个文学大腕都爱吃酱爆鸡丁,讲究的做法是要用猪油爆炒,要用黄酱而不是用甜面酱。
在教育部供职时,每到发薪的日子,鲁迅会顺路到一家法国面包房买两款奶油蛋糕,
1银元20个,算非常昂贵的食物了,主要用来孝敬母亲,他自己也吃几个。
他最喜欢的糕点是蜜糖浆黏的满族点心萨其马。
即使是吃饭,鲁迅也“爱憎分明”,
他不喜欢“功德林”那些足以乱真的素肉、素鸡、素鱼,
认为是吃素人的虚伪,心中念念不忘吃荤。
有一次,鲁迅自己动手给日本友人川岛用干贝清炖火腿,而且要蘸着胡椒吃。
他边吃边对川岛介绍:干贝要用小粒,炖火腿的汤撇去浮油,功用和鱼肝油相仿。
显然,在吃的方面,鲁迅是个高手。
蒋介石
每天早餐吃木瓜后半生很少吃肉
吃货指数:★★★
他爱吃:芋头白菜、西湖醋鱼、鸡汤、木瓜、白开水、黄埔蛋……
点评:从饮食上看,蒋介石是比较刻板无趣的。
但从养生的角度,他还是非常成功的。
比如每天早上喝白开水,这是有道理的。
这样一个经常生气、心胸狭窄的人,能活到88岁,和食养有很大的关系。
蒋介石每天早餐吃木瓜,不是为了美白,更不是丰胸,是为了养胃。
起床后,他先喝一杯30℃的温开水,再喝一杯60℃的白开水。
水是当天早上烧的。外出也带两个保温杯,一杯温水,一杯热开水。
他不是渴了再喝,而是每隔20分钟就喝一次。
喝完,由侍卫再换一杯。喝白开水来自蒋的恩师张静江以及宋美龄的影响。
宋比蒋会养生,美国的营养学家教给她很多方法,如多喝白开水保持容颜,用木瓜水洗脸。
蒋介石小时候贪吃冰块,弄坏牙齿,后来胃也不好。
他吃得最多的是芋头白菜和芋头芹菜,后半生则很少吃肉。
蒋介石的例菜是一碗鸡汤、一份盐笋,还有酱瓜、黄埔蛋。
黄埔蛋就是炒鸡蛋,因为在黄埔军校,只有校长可以每天吃一个炒鸡蛋。
蒋宋两人的饮食中西分明,一个吃咸菜鸡汤,一个吃蔬菜沙拉。
蒋调侃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么这么爱吃草呢?”
宋回敬:“你把咸笋蘸上黑乎乎的芝麻酱,又有什么好吃的呢?”
张学良
喜欢“老干妈”厨子月薪约3万
吃货指数:★★★★
他爱吃:豆腐炖鱼、白肉血肠、红烧肉、豆豉、米汤、大酱腌肉、酸黄瓜、青菜沙拉、清烧豌豆……
点评:张学良出身豪门,对美食有着久远的记忆。
在被囚禁的漫长时期,美食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乐趣。
因为母亲奶水少,张学良是喝米汤长大的。
别的孩子在东院大厨房用餐,只有张学良跟着父亲吃小灶。
有一次,银行经理卞福孙请客,张学良对他家的红烧肉赞不绝口,写信要求借用卞家的厨师。
这一借就没还,张学良给这名擅做红烧肉的厨师开的月薪是每月3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3万元)。
被囚禁后,张学良的厨子仍然跟着他,一直干到退休。
到了湘西,他养成了豆豉下饭的习惯,这道菜类似现在的老干妈。
在贵州,有客人来访时,张学良就拿出在美国买的渔竿,到河里钓上四五条鱼,让赵四小姐烹饪。
很快,一盆热气腾腾的豆腐炖鱼端上桌,众人尝后无不叫绝。
年中秋,赵四小姐住院,仍在幽禁中的张学良写信:“(中午)菜很好,烩海参、白斩鸡、炒牛肉丝、炒鱼片、炒白菜、鸡汤。
我把剩下的杂烩吃了两次,我爱吃极了。
十五的夜里有云,月色不好,小猫也未在家,大概找它的女朋友去了。”
张大千
为红颜知己做牛肉面去敦煌留下野蘑菇生长图
吃货指数:★★★★★
他爱吃:鲜蘑菇炖羊杂、粉蒸牛肉、泡菜、狮子头、牛肉面……
点评:张大千不仅懂吃,还会做菜,当代艺术家中没一个比得上。
他常以画论吃,以吃论画,教导弟子时说:
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能学好艺术?
张大千在敦煌时留下一份食单,写着这样几道菜:
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
难以想象,在敦煌这么贫瘠的地方他能创下这些美食,
其中的一些食材是他带过去的罐头,
另外一些新鲜的食材如蘑菇、苜蓿和榆钱、山药、鸡、羊则取自当地。
能在沙漠里找出鲜蘑菇,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张大千还绘制了一张野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
送给了后来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
晚年定居台北,张大千和京剧名伶郭小庄结为忘年交。
他亲自动手,请对方吃牛肉面。
张大千的牛肉面分两种,一是红烧,一是清炖,面条有宽有细,可供选择。
他在汤里加了花雕酒,做红烧牛肉面时炒豆瓣酱很关键,用小火炖4个小时;
清炖牛肉面则自始至终用中火,还要不断地撇油和浮沫,让汤清澈见底。
郭小庄平时为保持身材吃得很少,却也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下三大碗。
苏轼
这个人不但诗词写得极为豪放,据说写得一手好行书,后人称其为位居王羲之,颜真卿之后的第三大行书。
画画也很有功底,师从文与可,就是那位胸有成竹的前辈。
说到吃不得不提到他那首妇孺皆知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单凭这一首诗就足以印证东坡居士的变态级别。
一天三百颗荔枝,听得都令人瞠目结舌。
不知东坡居士吃这么多会不会上火。
但愿是他豪放派的风格吧,这气势跟李白都有一拼呢。
还有两道传承至今都让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那就是东坡肘子和东坡肉。
相传苏轼杭州府任太守期间,由于一贯的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所以乡邻百姓每到年关都会不约而同的送些肉食以表心意。
如此一来门庭若市,苏轼盛情难却只好收留。
然后自己灵机一动秘制大坛子肉,一一送给乡邻。
乡邻吃罢赞不绝口,两道名菜因而得名。
如此可爱一老叟,当得上是吃货中的一朵奇葩!
杨玉环
说起杨玉环,大家都知道。
就是白乐天《长恨歌》中写的那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了。
这个人不但有着倾国倾城的绝美容貌,而且对于吃也是格外的讲究。
杜牧的一首《过华清宫》里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千顶山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由此诗类推足见贵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变态吃货。
说到荔枝自然是岭南的最为鲜美,而当时圣都长安远在千里之外,
贵妃娘娘为了能吃上娇艳欲滴的新鲜荔枝居然不惜派人千里接力从岭南快马加鞭运回荔枝。
一日千里的宝马良驹才可称为千里马,可想而知,贵妃的专供马匹一定是千里马中百里挑一的上品。
也不知当时的运输队长究竟使用了如何高科技的运载工具,才保证一路颠簸下来荔枝能保证原有的新鲜美味。
炎炎夏日里,鲜花看了都为之自惭形秽的贵妃娘娘醉饮华清池,
身旁偶尔会有李太白浪漫情诗,远远地看到官道上一骑红尘席卷而来,
贵妃娘娘不禁一笑倾城,她知道,那自然是自己最爱吃的荔枝来了。
这样的吃法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商纣王
《史记·殷本纪》:“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俗话说酒色不分家,这个色胆包天的商纣王当时迷恋上了九尾狐仙妲己。
肉池酒林的建造估计跟这位美人密不可分。
想象一下那个场面何其壮观,树枝上挂满了煮熟了的动物肉食,沙丘的旁边凿土为池注入琼浆,那可是典型的人工湖了。
可见商纣王酒量也是相当的惊人,左拥右抱着赤裸相向的美女,
简直就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露天野炊。
这个人吃起来变态的令人发指,当时受了妲己的魅惑,
居然有朝一日要吃比干的心脏,无奈何比干挖心的惨剧就此诞生。
另外一道传承至今的绝品大菜烤乳猪据说也是商纣王发明的。
由此类推他发明了惨绝人寰的炮烙之刑。
抛开昏庸残暴,商纣王居然尝试着吃人肉,
他把妲己调戏不成恼羞成怒杀掉的伯邑考整成了肉羹给了伯邑考的父亲姬昌吃,
他自己有没有吃这个无从考证,反正他的的确确派人做了。
如此变态的吃货,古往今来无出其右者吧。
张易之张宗昌兄弟
所谓变态肯定是不同常态了。
众所周知的吃法称不上变态,
但凡变态的肯定是想常人所不敢想,吃常人所不敢吃。
武则天在位时就有这么两位声名显赫的权臣吃货,
那就是深得武后宠幸的张易之张宗昌兄弟。
说起吃张宗昌有点令人发指,据说他吃驴肉很是讲究。
先是弄好一间徒穷四壁的房子,然后派人将活生生的驴子赶至房中,
房内生火,火旁放着盛满勾兑好调料汤汁的铜盆。
柴火源源不断的添加,驴子耐不住酷热就时不时的奔跑中喝上一口铜盆中的汤汁,
等到烈火熊熊把个毛驴烧烤的毛发褪尽,肉质烂熟,驴的腹内早就灌进了上好的汤汁,
这样的拉将出去信手拈来,肯定是大快朵颐不亦乐乎。
张易之的变态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张宗昌。
据说此君酷爱吃鹅。每每想吃鹅肉时肯定会事先备好铁笼。
然后将曲颈向天歌的白鹅置入笼中,笼内放有铜盆,盆里也是勾兑好的汤汁原料。
铁笼旁升起炭火,白鹅热不自禁就会不安分的在笼中来回游走。
饥渴难耐就会自然而然低头去喝盆中的汤汁。
这样鹅毛褪尽,芳香四溢。上好的鹅肉就可以出炉了。
这二人据说生就的面如冠玉齿白唇红,不知是不是跟吃货有关。
反正如此变态的吃法肯定有他的一番道理。
放到今日生吃猴脑,活剥果子狸也就不在话下了。
纪晓岚
说起纪晓岚,大家都会马上联想到那个舌如莲花妙语如珠的纪大学士纪昀。
殊不知此人除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外,更是历史上一大吃货。
纪晓岚的吃不同旁人,但凡常人一日三餐荤素搭配讲究营养。
依照当时纪大烟袋所处官位,有个私家厨房聘个烹饪界高手大厨不在话下。
但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纪大学士一日数餐顿顿不离肉食,
米面杂粮从不沾唇,如此吃法真是世所罕见绝无仅有!
《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
“公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饭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作为正史似乎还有所斟酌,作为野史我深信不疑。
采蘅子的《虫鸣漫录》中也有点滴记载:
“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
一生从不吃大米,偶尔进食点面食,纪晓岚如此吃法,幸亏他是个大学士,
食的俸禄搁到现在怎么着也应该是个正部级。
真要是个素面朝天的贫民百姓,如此顿顿不离肉食,
迟早也会吃的揭不开锅,穷困潦倒的。
如此说来《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拍得还算比较靠谱,
至少把纪晓岚的爱吃这一特点刻画的淋漓尽致。
别的不爱吃就爱吃杜小月烧制的私家厨房菜,可见口味够刁钻。
博学多才的吃货李渔
。说到李渔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他的那部脍炙人口的小品文《闲情偶寄》。
这部被后人称为“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的旷世绝品行文洒脱简练,文笔韵律优美,
戏曲理论,丝竹歌舞,房舍园林,家具古玩,
以及饮馔调治等等诸端生活情趣都在他的笔下妖娆呈现读罢令人心驰神往,叹为观止!
在《闲情偶寄》的饮馔部里李渔浓笔重彩的写就了蔬食六篇,谷食五篇,外加肉食九篇。
说起家禽与野味他更青睐于野味。
另外对于鱼虾鳖蟹皆有顾及,吃鱼讲究鲜活,吃虾讲究搭配不可单做。
说到零星海味,李渔提到了令人垂涎三尺的“西施舌”和“斑子鱼”。
西施舌状如美女舌头,入口香滑犹如奶酪,就像美女的舌头一般。
斑子鱼柔滑无骨味道甘美像极了奶酪。
李渔舌尖所到之处,天下美食一一尽收眼底。
更为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关于吃他写的小文更是精彩纷呈,深谙吃货之道。
如此博学吃货,真是世间绝品啊!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艺窝疯核心成员
忠于好奇
小孩白癜风能治愈吗北京看的好白癜风的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zf/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