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宛城之舌尖上的古宛城
因了察院,民主街曾名察院街,留下一地美食传说
说到吃,谁的味蕾上不会泛上几种滋味呢?也许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大江南北,怀念的不过是妈妈做的那盘红烧肉、外婆摊的鸡蛋饼,又或是家乡老街上,孙家刚出炉的焦香烙馍,王家刚端出锅的香喷喷的卤味……有时,美食与山珍海味无关,而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乡愁,想一想,那浓郁的醇香便溢满四周,心里、嘴里就都不寂寞了。
古宛城的美食不少,大多也很家常,比如包子、火烧、饺子、油烙馍、胡辣汤等等。然而,即使如今名店林立美食遍地,老南阳人又怎会忘了古宛城那些美食呢?那不仅是烙在味蕾上的老味道,是普通百姓柴米油盐的一部分,是传承至今一脉相承的饮食习俗,亦是古城活色生香的市井风情和历史记忆,带着热腾腾的生活气息和影像。
古宛城,岁月中飘来厨膳香
每每踏上老城区,看西护城河畔小吃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看解放路混迹于铁艺店间的糕点店,看联合街店面内外摆放的各种菜蔬,看民主街尚存的几处老店铺,看青砖灰瓦的老房、日渐消逝的铺榻板门,思绪不由飘向过往:古宛城时代,青砖石路,酒肆饭庄,旗幌招展,厨膳飘香,落花格窗内外,笑语晏晏,一派市井繁华……
南阳的餐饮业,是伴随着古宛城商业的出现而产生的。早在春秋时期,古宛城便以冶铁闻名于世,且秦“迁不轨之民于宛”,这些不轨之民“俗杂好事,业多贾”,古宛城因此出现众多富商世贾,至西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饮食业也随之兴盛起来。汉代南阳厨膳已有盛名,明代时为重藩,王宫内名厨荟萃,美味佳肴自然不少。至清代,南阳荤形素菜被称为一绝。据年出版的《南阳古今》载,清末时,南阳名厨刘春富由于烹调技艺高超,还被送到清宫御膳房供职。
让我感兴趣的,倒是于民国29年(年)开业的“中国饭店”。地址就在如今的联合街中段,以善作菜肴特别是烹制鲜鱼而闻名,“同时承包各种筵席,并备有新婚房间和婚礼设备”。中国饭店,名字够大气!承包筵席且有婚房和婚礼设备,服务够时尚够前卫!民国时西风东渐,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不少人的思想也开放大胆了许多,到中国饭店办婚宴,当也算一种新潮吧?它烹制的鲜鱼,志书上没提是什么鱼,我想,应是白河鱼吧——我的推断是有根据的,想东汉羊续任南阳太守时,衙门送礼之风极盛,府丞给羊续送的礼就是南阳特产——白河鲤鱼。当然,羊续是清廉的,他把推辞不掉的这条鱼挂在内宅门上,风吹日晒成了鱼干。后来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将他带到内宅门前指着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请你一起拿回吧!”这就是“羊续悬鱼”的来历。以白河鱼为礼,想必白河之鱼味是极为鲜美的。
南阳府衙内悬挂着的木鱼
过去没有铺天盖地的各种宣传平台和渠道,饭店生意主要靠信誉和口碑,为赢得信誉招徕顾客,较大的饭店往往以鲜活产品、干鲜果品和精制粮油食品作原料,尤其对一些名产品和山菜野味,如内乡的黄花菜,西峡的猴头、木耳,南召的蕨菜,镇平的大枣,石桥的萝卜,唐河的桐蛋、白河的鲤鱼等,不惜重价采购,制作上精烹细调,讲究色、香、味,随季应时,经营各种独具特色的菜点。
“随季应时”,做的是时令菜,用的是新鲜材,那时应该也没那么多调料或添加剂吧,我想菜肴的味道一定是食材最佳的状态,亦是最质朴最本真的鲜醇。这种美味怎能让人拒绝和忘怀呢?所以李白在《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中,首句便是“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他吃的独山蕨菜(即拳菜),当是春季采集的嫩叶或嫩芽鲜食与肉搭配烹饪而成的吧,入口香绵又带着清爽,不然何以让他念念不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察院大街(今民主街)
?察院街,留传一地美食传奇
民主街,从它的曾用名中,你就能推断出其厚重和繁华:明清两代因察院在该街,故称察院街。年后,因国民党南阳县政府驻该街,改称县政府街。这条仅有六百多米长的老街,也是存留古建较多的一条老街,南阳府衙、南阳察院、任家大院、淅川会馆、复兴昌、好莱坞照相馆……青砖灰瓦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岁月沉浮和历史沧桑。南阳上岁数的人都知道这条街上有八绝,即六指饺子、谢顶大果子、李老三包子、杨老四胡辣汤、刘家火烧、长春轩卤肉、吴资玉字帖、张八太小脚。瞧瞧,“八绝”中,“六绝”都跟吃有关。
六指饺子始于光绪二十六年(年),因张姓老板一只手掌有六根手指而得名。据说六指饺子的制作技术由曾在清宫廷当过御厨的刘天义传授,颇为讲究,从不粗制滥造,特点是选料上乘、配料讲究、馅质鲜嫩、口味醇和,用什么肉、什么葱、什么酱油、拌馅时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都很严格,在南阳城相当有名气。作家殷德杰曾写过六指饺子,他说:“(那时)高官显宦住进察院,点名要吃六指饺子;谁家来了外地亲朋,最盛情的款待就是吃顿六指饺子。”他在文中还提到,年张六指徒弟闫天喜在察院大门西自开一店,承继了六指饺子的传统。
长春轩卤肉店在察院西侧路北,老板张二喜的卤肉技术是其姐夫、擅做满汉全席的清末名厨刘老八传授。当然,其所选食材也是有路数的,卤肉选用的猪体重不超过斤、饲养时间不低于10个月,保证肉质不肥不虚、丝细、香味醇厚。卤肉所用的汤,则是刘老八赠送的50年老汤。据说长春轩卤肉看上去犹如橙色的玛瑙珠子一样透明发亮,有光泽,闻着醇香扑鼻,放在手里颤微微地有弹性,吃着软香脆嫩,清香满口,余味无穷。别的不说,单单这色泽引我神往——如橙色玛瑙,光看一看,估计就会食欲大增。
杨老四胡辣汤店位于察院对门偏东,同样是制作讲究:将洗好的面筋一半切成指肚大的方块,用香油炸成面筋泡;精选排骨煮好剔肉,切块,与面筋片一起煎炸;酱油必须用“泰兴元”的子母酱油,醋必须用“界中米醋”;加有金针菇、木耳、韭黄、海带、芫荽等十余种配料……喝胡辣汤,除了油条,还可搭配包子、火烧等,可惜察院街“八绝”中的李老三包子、刘家火烧几乎没有记载,问过两位老人,也语焉不详。
谢顶大果子(一说谢鼎大果子)开业于年,老板叫谢连聪,前面经营的商品全是南货,多从汉口、广州一带购进的各种肉类罐头、水果罐头,进口的烟酒及各种海味等,从不经营本地的粗杂货,因此南阳人称这家店为“谢顶大南货庄”;后面有房经营绸缎。年后因绸缎生意萧条,后边改做糕点。谢连聪高价聘请了著名糕点师刘华峰,用的都是上等原料,面粉用摘面,相当于现在的精粉,糖是白砂糖,油用小磨香油,从不用代品杂料,吃起来酥、脆、香、甜,名盛一时,许多来南阳的人,离宛时都要带点谢顶大的点心,许多人也会买了馈赠亲友。南阳人称点心为果子,记得小时候,人们走亲戚时必带果子,各种角状的、棍状的、圆形的大大小小的果子,酥甜可口,让我觉得简直是人间至味,常吃得停不下来。
想必那时的察院街就是吃货们的天堂吧,察院街的有名美食,未见山珍海味,却多与平凡百姓的普通生活相关,即使现在,胡辣汤、卤肉、饺子、包子等仍是南阳人常吃爱吃的饮食,所以即使大多数店铺早不见其踪,其当年的色与味,还贮存在老南阳人的心底里。
闫天喜饺子馆
想当年,几多美味令人垂涎
有时候想想,真的慨叹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微妙,比如说一个人好吃,倘若说他“饭桶”或“酒囊饭袋“,对方自会认为被贬损而勃然变色,但若说他是“吃货”,对方倒会有欣欣然之感且甘以“吃货”自居哩。事实上,饭桶也罢,吃货也好,不都是一饱口腹之欲吗?但现代人甘愿以“吃货”自居,倒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见证。那么,不妨想想看,倘若穿越到物质水平远不如今的古宛城,除了察院街上的那些美食,“吃货”们还能靠什么来满足味蕾呢?
翻翻《南阳市志》,发现上面记载的南阳传统风味小吃倒也挺丰富:胡辣汤、烩乳豆腐汤、甜汤玉米仁、浆水面、油酥火烧、油烙馍、千层卷、枣豆包、雷明亮馄饨、五香茶鸡蛋、香肠、肘花、五香油茶、烤烧饼、烧鸡、卤鸡、咸牛肉、油炸花生米、炸小鱼、黄酒、鸡蛋甜酒、江米粽子、五香豆腐丝、石花粉……
烩乳豆腐汤。据《南阳市志》载,此小吃以豆腐、豆腐乳汤为主料,配以猪肉、花生米、黄花、木耳、蘑菇、葱花、蒜苗、白糖和其他调味品,“汤色红润,风味独特,咸香甜润,味美利口,为特有的地方经济小吃”。豆腐汤,如今南阳街头仍有,不过似乎各家用材并不相同,味道自然不一。
馄饨是南阳很常见的小吃,早不见踪迹的雷明亮馄饨为祖传手艺,初由其父雷文仓沿街叫卖,后在白衣堂(今新华路与工农路交叉口)西侧设店经营,馅以精肉配制,鸡汤下锅,配以黄花、木耳、油炸丸子、炸菜等辅料。食用时加配醋、辣椒油、面酱、葱段4种佐味品,以质高、量足、味美而顾客满堂。“质高、量足、味美”,简单的6个字,做到倒不容易,上大学时学校对面曾有家馄饨店,因觉得鲜香可口,我往往连汤都喝个精光,可惜量极少,一眼就能数出里面飘的馄饨数,单吃碗馄饨根本吃不饱。
南阳玄妙观是闻名全国的四大道观之一,观内的荤形素菜,清代已遐迩闻名,素鸡、素鱼、素肉、素火腿、素海参、素鸽蛋、素虾仁、素香肠、素腊肉乃至全素筵席,可谓是南阳饮食业一绝。其主料和辅料选用天南海北珍品和本地各种土特产、食用菌、蔬菜及豆制品,经精工处理,做出各种形荤质素的美味菜肴,年,北京电视中心将玄妙观荤形素菜录制播放;河南省烹调协会也将它作为传统名菜收入史册。据载,其做的素糖醋溜鱼,形似真鱼,味甜、酸、咸、香俱全;清蒸素鸡,形似真鸡,呈黄白色,味道嫩香可口。南阳民间文化学者吕风林说,荤形素菜经厨师长期研究,技术水平很高,后来南阳饭店也做,“听老人们说,那鱼、烧鸡,做得和真的鱼、鸡一样,看得人直流口水。”
对志书所载各种小吃,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花灯面”,又名“浆水面”,书上说,这是本地独特的夏令小吃,每年端午到重阳期间,大部分饭店兼营或专营,门口高悬花灯,招徕顾客。我一开始疑心它就是现在的浆面条,因为看看主料,就是清浆水、精粉、细面条。不过,浆面条倒是四季都能吃,而且这花灯面的配料除了小白菜、芹菜、姜末、葱花外,还有猪肉、桂籽面、小米面,调料除了香油、盐还有酱油和辣子,其“味道酸辣,汤香浓郁,消暑消食”,这似乎又与如今的浆面条有所区别了。
瞅瞅那时有名的风味小吃,还有花生米、油烙馍、烤烧饼、油酥火烧等,即使到现在,依然是普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但就是这些普通、平常、可就地取材、着眼于百姓日常柴米油盐的小吃,却展示了古宛城的物质文化,描绘着古宛城的社会生活风貌,也幻化为游子乡愁的一部分,成为情感的寄托和记忆中的难忘美味。
复兴昌现状
老字号,拼的是个货真价实
吃,很多时候是颇具仪式感的。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吃饺子;端午时节,不吃粽子鸭蛋好似过了个假节;即使宴请亲朋好友,席位坐次自古至今都是有讲究的……孔子关于饮食有独特的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瞧瞧,食物变味变质不吃正常,肉切得不方正、佐料放得不适当也不吃,而且这标准堂堂正正地入了《论语·乡党篇》,亦有一种仪式感,总让我仿佛看到一位衣着长袍的古代绅士。吃小吃似乎不必讲究那么多礼仪,随时取用,甚至可边走边吃,但我觉得,古宛城时代,售卖食物方的制作过程却充满了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就是不来一点假,不省一步路,简而言之就是“货真价实”。
当年谢顶大果子店的门口,挂着老板谢连聪亲手写的两块金字招牌,一块是“真不二价”,另一块是“童叟无欺”。人家这么写,人家也是这么做的,明码标价,严守信誉,所以顾客盈门且买主从不搞价。联合街的“泰兴元”商号加工生产糕点、酱菜,加工豆豉,要求时间必须腌到两年以上方可出售,这样的豆豉色金黄、香味扑鼻;子母酱油制作原料繁多,如有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肉桂、凉姜等,再加红糖、豆豉原汁,这样在装入瓶时无声、稠糊糊的。当时南阳六指饺子、长春轩卤肉、杨老四胡辣汤用的都是泰兴元的酱油。
复兴昌杂货店,清末民初南阳经营酱菜和日杂最为著名的商铺,如今民主街上仍留存其建筑。复兴昌的糕点和酱菜的生产用料颇为讲究,制作糕点的辅料,如青红丝、黑白芝麻等都是自己精心加工;酱菜制作上,酱笋要从潦河袁营采购,因其稞大质量好,苤兰是医圣祠处菜园产的,个大质脆且无筋……上世纪八十年代副食品公司一位职工总结说:“复兴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主要一点是讲信誉,货真价实,不坑骗顾客。”吕风林回忆说,复兴昌晚上营业至十来点钟,他小时候曾和哥哥晚上路过那里,买了咸饼干,“觉得可好吃。”
年9月,复兴昌三位股东合影
细想想,包括察院街上那几大名吃,古宛城美食的哪个制作过程不是充满仪式感?肉必用什么样的肉,料必用什么样的料,油必用什么样的油,一丝不苟,认认真真,我想倘若谁敢打破哪个步骤,估计必成店里了不得的大事件。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一再提高,吃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谁不是爱美食的吃货呢?但像古宛城那样“斤斤计较”于原料绝不以次充好的商家又有多少呢?
做美食,何尝不是做人做事呢?唯有真材实料,去杂选优,精心为之,才能烹出一盘人生佳肴。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体现着一方人的性格和精神气质呢?食物彰显着一地鲜明的风俗特色,承载着这里的历史、环境和丰厚的人文情感记忆,也许,品尝了一地的食物,就能从中读懂当地平凡而真实的人间烟火。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南阳饭店
量贩卖的一些点心,有过去老果子的样子
往期精彩回放你不知道的南阳“钟鼓楼”:拱辰台阅读古宛城之十里接官亭阅读古宛城之城门往事(你不知道的那些城门旧事)
欢迎长按下面的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zf/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