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风采新时代的奋斗者何石玲
“韭黄一亩总产量是斤,一斤韭黄的批发价是5.5元,一亩地纯利润为1.2万元。这样的收益与以前的传统种植相比起来是很可观的。”何石玲没想到一个突然的想法能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为了重塑“韭黄之乡”,雨敞坪镇党委、政府设定了万亩韭黄的目标,并在申报地标产品上做了大量工作,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像何石玲这样的农业企业主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41岁的何石玲是岳麓区雨敞坪镇泉水湖村人,她面容清秀,身材娇小,一言一行中透露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她是返乡创业者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她是岳麓区人大代表中的女性发声者,她是美丽乡村中的新型农民,她在与农作物打交道中抒写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弃商“务农”,与韭黄结下不解之缘
“我十多年前就出去做生意了,开过药店,卖过饲料,做过电器生意,有亏有盈,有苦也有乐。”在20世纪初的农村,大家都想着进城寻商机致富,一向好强的何石玲也赶上了“这趟车”。
外出经商期间,何石玲也经常回乡探亲,回乡时,她发现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农田荒废现象较为普遍。看着长满荒草的农田,何石玲顿时有种痛心的感觉,回家“种田”的想法在她心中开始萌芽。跟家里人沟通了自己的想法后,何石玲就开始琢磨“种什么”的问题。岳麓区曾是有名的“韭黄之乡”,是不是可以大规模的种植韭黄呢?
想法有了,关键在于落实。年,何石玲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流转了余亩土地种植韭黄,年又先后成立了湘润农业公司和雨泉合作社,开始了她与韭黄的故事人生。
奔波忙碌,用实干寻得发展之道
韭黄种上了,但技术和产量又成了何石玲困惑的问题了。为了寻求最佳种植技术,何石玲先后到四川、广西等地学习考察。在实地了解各地“韭黄之乡”的种植技术后,她又认真研究雨敞坪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经过反复试验后,何世玲决定打破传统的水泥筒种植法,用黑色网膜和可调式的大棚支架给韭黄营造一个更优良的生长空间,解决了冬季没有韭黄的问题。
“韭黄一亩总产量是斤,一斤韭黄的批发价是5.5元,一亩地纯利润为1.2万元。这样的收益与以前的传统种植相比起来是很可观的。”何石玲没想到一个突然的想法能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为了重塑“韭黄之乡”,雨敞坪镇党委、政府设定了万亩韭黄的目标,并在申报地标产品上做了大量工作,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像何石玲这样的农业企业主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除了韭黄,何石玲还种起了草皮、荷花、有机稻以及其它蔬菜,品种越来越丰富,基地俨然成了一个五彩生态园。在占地亩的有机蔬菜科技示范园中,温室大棚,杀虫灯、防虫网各种设施配备齐全,同时,基地还设置了农产品检测室,真正实现了农产品的绿色、有机、安全。年,雨泉基地被认定为长沙市农业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和省级标准化基地,湘润农业公司荣获长沙市龙头企业称号。
不忘初心,领群众共走致富之路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在干好自己的事业的同时,带动身边的群众创业就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共同致富,这令我感到踏实、欣慰、幸福!”何石玲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农民”的身份,她把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当成了一种责任。
合作社成立之初,很多农户都对何石玲抱着怀疑的态度,不愿意与她合作。为了取得周边农户的信任,何石玲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给他们介绍合作社的情况,向他们讲解当前政策优势,手把手教会他们种植技术,铺垫种子费,如果亏损种子算自己的,让农户吃了一颗定心丸。目前,合作社下面有近30户种植大户,大户下面又有一些小农户,这样一来,带动了周边近人创业就业。“其实,公司+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对我们农民来说好处很多,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资金、技术和销售上的问题,让我们能大胆地做事、放心地赚钱。”农户李新高兴地说到。
从年到现在,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由亩增加到亩,种植品种由几种发展为十几种,带动就业人数由20人增加到余人。这些简单的数字述说着何石玲创业的艰辛历程,创业中的酸甜苦辣或许旁人都无法准确地描述,但她用勤劳地双手创造的财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她坚守初心带领身边人共同致富的故事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作者丨王淑捷
编辑丨周晖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zf/9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