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支书和他的村庄杨守亮先锋作用发挥强
杨守亮,中共党员,高中文化,年出生,年至年在某部队服役,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现任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党委书记。
多彩贵州网讯(记者吴国彬)自任村干部以来,杨守亮始终保持退役军人冲锋陷阵、敢打必胜的血性和担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让昔日贫穷落后的韭黄村旧貌换新颜。
凝聚合力拔穷根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拔穷根,就要凝聚合力。
年,杨守亮担任书记后,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白天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和全村的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贫困群众谈心谈话,晚上和共同交流探讨,查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我将全村74名退役军人组织起来,以老兵带新兵的方式,按‘1+9’重新组成战斗班组,年龄偏大的负责调解矛盾纠纷、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年轻的放到土地流转、村级公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岗位上。”杨守亮说。
杨守飞是韭黄村支“两委”班子中最年轻的干部,干事冲劲十足、敢打敢拼,但是做事比较急躁。
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缺点,杨守亮给他讲自己在部队的一些经历,鼓励他做事要细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要循序渐进,讲求方法。
“经过几年的磨砺,杨守飞已经成为班子中的中坚力量,他执行力强,工作效率高,很多群众夸他办事认真,让人放心。”杨守亮说。
同时,杨守亮注重村支“两委”后备干部的培养,近年来,凡定兵必有韭黄村的青年,韭黄村三年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10余人。
在这些老兵的帮助下,韭黄村矛盾纠纷少了,村级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更是一年比一年好,老百姓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年韭黄村脱掉了“贫困帽”。
转变思想根治“懒根”
到任之初,杨守亮在走访时发现一个怪现象——村里个别贫困户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失去了改变生活的信心。
“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这曾是韭黄村贫困户杨守顺的真实生活写照。自从被评为贫困户后,杨守顺整天想着的不是依靠自己脱贫致富,而是想着怎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获取更多财物上的帮助。
杨守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此,杨守亮组织村“两委”干部,多次到杨守顺家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他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多次动员他参加镇村组织的“扶志和扶智”教育。
经历一番“敲打”,杨守顺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主动到附近的劳务公司应聘,现在每月收入可达元,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改变了贫困现状。
在韭黄村,像杨守顺这样从“懒”变勤的贫困户还不少,村两委通过“农民夜校”、上门走访、集体座谈等形式开展贫困户精神脱贫。同时为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计划,通过申请政策覆盖、介绍务工、发展产业等,走出了一条扶贫与扶智(志)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脱贫要趁早,免得媳妇跑;争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韭黄村将这些接地气的内容写进了唱词中、戏文里,并通过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表演,宣传好政策,引导群众化“被动”为“主动”,摒弃“等靠要”思想。
韭黄村还是远近驰名的文化村寨,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充分发挥“文化扶贫”的力量,村里以部分党员、退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余人的高台地戏队,40余人的花灯队,20余人的芦笙队,通过精神扶贫,改变过去等靠要的思想。
擦亮品牌除劣根
担任村干部之前,杨守亮曾是村里面的“韭黄销售大户”,靠着小小韭黄,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过去,我能赚钱靠的是卖韭黄。因此,我就琢磨着我们村要致富还是要做韭黄文章。”杨守亮下决心带领群众干一番事业。
韭黄村有近百年种植韭黄的传统,年韭黄村特有的“白旗韭黄”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大大提高了韭黄产品的知名度,为该村发展韭黄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过去因为种植分散零落,韭黄村的韭黄种植形不成规模,生产技术也相对落后,经济效益低下。
改变困局,韭黄村探索“支部+合作社+村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原本独立发展的小农产业变成了整村推进的集体产业。为了能把产业做好做强,杨守亮积极联系村内的种植能手和大户共同组建韭黄技术服务队,为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开展韭黄种植技术交流,提高种植水平;为了打开销路,带头组建销售队,为村里的高质量无公害韭黄寻找市场,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白旗组贫困户杨守起前些年靠在外打工维持九口之家的生计,看到身边不少人发家致富也有些心痒。得知该情况后,杨守亮鼓励他扩大韭黄种植面积,并协调其妻子到村集体公司上班,现在全家年收入达12万元。
目前,韭黄村的韭黄种植已初具规模,村集体流转土地余亩,全村种植面积达亩。年,韭黄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5元,全村仅剩的14户贫困人口,也在当年脱了贫。
来源:多彩贵州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cp/1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