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韭黄 >> 韭黄功效 >> 韭菜的功能

韭菜的功能

韭菜,是我国的原产蔬菜品种。据说,在黄帝老人家领着部落民裸体战斗的时候,韭菜就已经是他们的军需品了。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对韭菜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可见,韭菜在我国的历史,有多么悠久。韭菜在我国的历史不但悠久,而且光辉灿烂。汉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发明了利用温室种植韭菜的实用农业技术。后来的《齐民要术》等著作,更是不断把韭菜的种植技术推向新的高潮。而且,不但我们的韭菜种植技术日新月异,对于种植韭菜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各级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汉朝时的渤海太守龚遂,就曾严格规定,当地人民必须每人种植一畦韭菜。后来的五代及宋朝时期,也都有过“课民种木及韭”的红头文件下发,并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得到了认真的贯彻落实。那么,人们前赴后继、殚精竭虑、忙忙叨叨地鼓捣韭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很简单,因为韭菜这玩意儿有用。学术点说,因为韭菜具有重要的功能。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韭菜的第一个功能,当然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当然,古代人吃韭菜,可不仅仅是韭菜炒鸡蛋、韭菜盒子那么简单明了。人家在吃饱肚子、品出美味的同时,还把韭菜吃出了诗情画意。六朝时,文惠太子向周颙咨询过一个问题:“世上最好吃的东东是什么?”周颙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周颙的意思是说:要说世上最好吃的东东,在我看来,那就是初春的韭菜和秋末的大白菜。没有之三。于是,这一番对话,不但进一步验证了人类对韭菜垂涎欲滴的向往与厚爱之情,还留传下来了“早韭晚菘”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对韭菜情有独钟的人,当然不是、也不可能仅是周颙一人。用宋代诗人方岳的话说,对韭菜“不秧已觉齿生津”的,大有人在。杜甫是“夜雨煎春韭,新炊间黄梁”;苏轼是“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曹雪芹是“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辛弃疾更是“眼疾手狠”,所以他是“夜雨剪残春韭”……如果说文人们把韭菜吃出了诗情画意,那政治家们就能把韭菜吃出政治。有的政治家为了能在春光灿烂的季节第一时间吃到新鲜的韭菜,甚至不惜采取必要的制度保障措施。比如,《唐制》中就明确规定:“立春,以白玉盘盛生菜,颁赐群臣。”当然,这里的“生菜”不是我们现在吃的“生菜”,而是韭菜。对此,诗圣杜甫还在他的《立春》诗中做了精彩的描述和阐释。韭菜不但能吃,而且好吃;不但世间凡人吃韭菜,而且祖宗神灵也吃韭菜。于是,韭菜的第二大功能顺利诞生,那就是:祭祀品。有没有搞错?一块钱一把的韭菜也能当祭祀品?是的。曾几何时,韭菜就是非常时髦的祭祀品。而且,古人们在把韭菜做为祭祀品的时候,还“祭祀”得烟火气息极浓。《礼记》就说过:“庶人春荐韭以卵。”意思是说,古人不但用韭菜祭祀祖宗神灵,而且祭祀品的形式,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版“韭菜炒鸡蛋”。那么,古人为什么用韭菜做祭祀品呢?原因有三:第一,在“万恶的旧社会”,由于疾病、战争、食物短缺等原因,人的生命力极其脆弱。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动植物,往往都会被人们赋予特殊的情感。韭菜的生长特性,是割完一茬又长一茬,生命力极强。韭菜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人们需要和希望拥有的。“剪而复生”的神奇,必是受到了神灵的垂青。于是,韭菜也就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学习的榜样。虽然韭菜好吃,但并不什么时候都能吃得到,也不是什么都好吃。有一年冬天,土豪金石崇吃了一种叫“韭萍齑”的高级食品。另一个土豪金王恺听说后,立刻双眼红肿,因为他对石崇大冬天的还有韭菜吃的腐败行为,是既羡慕嫉妒恨又搞不懂原因。于是,他买通了石崇府里的一个下人,探听究竟。结果,这个下人告诉王恺,所谓的“韭萍齑”,其实就是“捣韭根杂以麦面”制成的。得知真相,王恺长出了一口气;但石崇却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杀死了那个吃里扒外的家伙。之所以发生这起“韭萍齑”事件,说明虽然当时有了韭菜的温室种植技术,但还远未普及。所以,冬天里吃韭菜,就连一掷千金的石崇和王恺也是痴心妄想。冬天里吃不到韭菜,夏天里则是不能吃韭菜。我们现代人常说“六月韭,驴不瞅”,这种观念,和古代人如出一辙。所以,无论是周颙的“春韭晚菘”,还是杜甫苏轼的“春韭”“春盘”,甚至唐朝宫廷的“颁赐”,他们所赞不绝口的,无一不是“春天的韭菜”。而“春天的韭菜”,代表的是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这样的吉祥之物做祭祀品,显然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是韭菜能成为祭祀品的第二个理由。我们对食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荤素”之分。但是,古代人的“荤菜”概念并不单单指肉类食品。带有辛辣味的韭菜,在古人们看来,同样是“荤菜”。同时,古人们认为,正是因为韭菜这种辛辣的气味,可以清洗五脏六腑,可以荡涤污浊之气。因此,这也成了韭菜之所以是祭祀品的第三个理由。《笑林广记》中讲过一个笑话:一个人请朋友到家里来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韭菜的壮阳功能。聊到酒酣耳热之际,男主人想让女主人再加俩菜。但喊了几声,女主人也没动静。于是男主人问儿子:“你妈干嘛去了?”儿子说:“我妈去菜园子了。”男主人问:“她去菜园子干什么?”儿子说:“我妈说把园子里的豆角都拔掉,改种韭菜。”这个笑话,就说到了韭菜的第三个功能:壮阳。是的,古往今来,老中医们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韭菜有壮阳的功能。所以,韭菜还有个艺名,叫“起阳草”。而且,不仅是老中医们这样认为。韭菜壮阳的理念,早已深入民间,深入人心。更加令人兴奋的是,韭菜不但能在生理上壮阳,而且还能让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硬起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若千亩邑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万户侯等。”意思是说,当时假如谁种了千畦的生姜或韭菜,就可以像万户侯一样脱贫奔小康。靠!早知如此,还种什么大葱?五代时有个疯疯癫癫的人,叫杨凝式,人称“杨风子”。别看人疯疯癫癫的,但却写得一手好字,是当时“书协”里的头面人物。一天,杨凝式午觉醒来,感觉肚子饿得厉害。恰在此时,皇帝命人给他送来了一盘韭花。俗话说:“饿来吃糠甜如蜜”,况且杨凝式吃的还是韭花!吃完了这盘饱含皇恩浩荡的韭花,杨凝式在荡气回肠的同时,也控际不住际己的感激之情。于是,他奋笔疾书,当即给皇帝写了一封感谢信。而这封感谢信,就成了后来号称“天下五大行书之一”的传世之宝:《韭花帖》。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众人吟酒唱和、情之所至时所作;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是在得知侄子战死沙场、满怀悲愤时所作;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在贫困潦倒、充满惆怅与孤独时所作。而杨凝式的《韭花帖》,竟然是在吃了一盘韭花后所作。可想而知,韭菜对人的精神,具有多么强大的“壮阳”功能。不过,虽然韭菜具有这么多的功能,但要想让这些功能发挥作用,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要把韭菜吃下去。而要想把韭菜吃下去,也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把韭菜割下来。是啊,吃韭菜,总不能像驴那样,站在韭菜园子里啃着吃吧?说来也怪,韭菜的这个“韭”字,无论从读音上念,还是从字形上看,天生都是一副挨割的料儿。《说文解字》说,韭菜是“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久”“韭”同音,久割韭长。从字形上看,这个“韭”字,像极了长在地上的一排排齐刷刷的小韭菜,而且,不论远观近瞧,俨然都是一副“整装待割"的熊样儿。所以,韭菜这玩意儿,生来就是被吃的,生来就是被用来祭祀的,生来就是被用来壮阳的。当然,首先是随时准备被割的。对此,韭菜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更应该心安理得。但是,我们的经典韭菜理论认为,韭菜不但不能什么时候都吃,而且也不能什么时候都割。北魏时期的重要农学专著《齐民要术》中,就明确提出了“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的光辉思想。意思是说,早上的时候,不要去掐采水芹菜,而中午时分,是不能割韭菜的。遗憾的是,现代的人们不但吃起韭菜来不讲究吃相,割起韭菜来也不讲究割相。对此,中国的资深“韭菜"们虽然也怨声载道,但毕竟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表现出了极高的素质。但是,我们曾经的兄弟、号称巴尔干明灯的阿尔巴尼亚的“韭菜″们不干了。那一年,他们手里高举着一把把被割下来的韭菜,向拥有镰刀的收割者们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并最终把收割者的镰刀踏在了脚下。人们常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但事实证明,没有韭菜这种“天然伟哥″做配伍的春药,药力明显不足。不过,服药者还是慎重点为好。一旦服用过量,尤其是过量服用韭菜这种“天然伟哥″,弄不好就会像西门大官人那样:“忽然一阵眩晕,望前一头抢将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gx/12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