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凭什么被称为ldquo馍都rd
文/张同武
上一篇文章: 一个满分小3,一个寄生虫老婆,怎么选 下一篇文章: 韭黄炒胡萝卜的家常做法
吃之絮语
须臾不可缺离的“馍”,滋养了三秦儿女的精气神,成就了一方豪迈大气、舒爽利落、朴素诚恳、热情善良。做馍与吃馍,是陕西人的勤劳与享受,更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基因和生活密码。这篇文章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对陕西“馍”文化的总结与褒赞,文章较长(近字),请您耐心阅读,一定会收获满满。欢迎收藏、转发,也请批评指正。“馍”,几乎是陕西人对除面条、凉皮之外的一切不带馅的面制品的称谓。隔水而蒸的叫“蒸馍”,也就是一般意义的“馒头”。火烤而烙的叫“锅盔馍”、“坨坨馍”,也就是所谓的“锅盔”、“烧饼”。直接在炉膛的灶灰里烧烤的更神奇,叫作“棒棒馍”、“骨角馍”,这个似乎还找不到“普通话”意义的称谓。和成面糊在平底锅煎烙的叫“煎馍”,也就是一般意义的“煎饼”。……一般的“馍”用小麦面粉,也有用玉米、糜子等制作的,谓之“发糕馍”、“黄馍馍”。一般的蒸制的馍叫“蒸馍”,变了花样的叫“花卷馍”,就是用野菜和了面粉蒸的的菜疙瘩也被叫作“菜馍”。……统而言之,“馍”在这里是神一样的存在,几乎须臾不可离之。各色各样的“馍”,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这些“馍”可以单独“恬吃”,也就是直接吃,当然,更为丰富多彩的是把“馍”二次加工以后的吃。一、夹馍首推“夹馍”。名噪天下的“肉夹馍”,光是一个称呼就莫衷一是,引得各路神仙竞相猜测图解,其实,它就是一种“夹馍”,或者是“夹馍”的一个分支,“夹馍”原本就是陕西人吃“馍”的一种形式。这个“肉夹馍”的“馍”用的是“坨坨馍”,“坨”原本很好理解,就是个成块或成堆的意思,当初命名这个食物的时候,觉得它也是一种“馍”,不过就其加工过程及成品形状,更成“坨”状,于是亲切地用了叠词,“坨坨”,全称“坨坨馍”,即令现在,陕西人有时候也把它简称为“坨坨”。一般的“肉夹馍”用的肉,是卤煮后的猪肉,陕西人习惯称猪肉为大肉,这肉被称为“腊汁肉”。而一般意义上的腊肉,原本是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而这“腊汁肉”严格区别于“腊肉”,它是放在调料汁后之内腌制之后煮熟的,即令售卖时仍然浸泡在红黑的汤汁之内,大概是为了在称谓上也和原本不属于同一物的“腊肉”区别吧。也有说这汤汁红黑如“蜡”,为避嫌一般的无法食用的“蜡”,于是借用了“腊”字,从而把这种用鲜猪肉煮成的肉叫作“腊汁肉”,来历称谓应该就是这么一回事。用“腊汁肉”的“夹馍”是陕西“肉夹馍”的主干,一般直接叫作“肉夹馍”的就是大肉制作的腊汁肉的“夹馍”。在陕西,大肉“肉夹馍”有两个品种,一个是以西安为代表的用发面做的“坨坨馍”的“肉夹馍”;另一个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陕西潼关县为代表的的、用烫面和死面纠合做的“坨坨馍”的“肉夹馍”。两者还有一个区别,西安肉夹馍是热馍热肉,而潼关肉夹馍是热馍凉肉、原因是烫面馍渗油慢,如果夹了热肉容易流淌出油汁来。近年来,西安一带回民较多地经营“腊牛肉夹馍”,这个“肉夹馍”的“馍”也是发面做的“坨坨馍”,但肉是鲜牛肉浸泡、腌制后煮熟的腊牛肉。以上这些形态就是陕西“肉夹馍”的基本形式。如果要说全乎的话还有一种肉蔬结合的“肉夹馍”,那就是“孜然炒肉夹馍”,把鲜牛肉加青椒放入孜然等作料炒了,夹在“坨坨馍”之中。“夹馍”在“肉夹馍”广为世人喜爱之后,又进一步壮大家族,扩大外延,发展出了许多形式和内容的“夹馍”。先是“鸡蛋花干夹馍”,“馍”还是“坨坨馍”,夹的是卤煮后的鸡蛋、以及切成花刀连成串的豆腐干。印象中这种“夹馍”是继“肉夹馍”之后首先发展起来的新型“夹馍”,这照顾到了爱吃馍又不吃肉或不能老是吃肉的人,一下子很受欢迎。之后,看到“花干鸡蛋”能“夹馍”,各种菜蔬坐不住了,什么炒土豆丝、青椒丝,拌红萝卜丝纷纷登场,投身于广袤的“馍”中,于是“菜夹馍”诞生了。这种“夹馍”似乎能让急于上班、上学的人吃到更多的菜,而且比肉廉价,于是,“菜夹馍”一直成为上班上学族的最爱,特别是怕吃肉变胖的女孩子们。还能不能夹点别的?能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陕西人做不到的,来吧,咱琢磨琢磨,创新又开始。先是宝鸡一带的人发明了“擀面皮夹馍”,听起来匪夷所思,原本应该用碗盛装的擀面皮,怎么夹在“馍”里面了?据说是宝鸡一带的工人着急上班,想吃擀面皮,又不可能端着碗边走边吃,索性夹在烧饼里吧!于是原本搭配着擀面皮卖的肉夹馍腾空了肚腔,让擀面皮进到馍中,不想这两种面食的组合竟成就了一种新的美味,于是,“擀面皮”夹馍诞生了。西安人原本是“夹馍”的原创者,这时候也没闲着,再琢磨一下,看能有什么能为大众接受的创新的“夹馍”?大约不过十年功夫前吧,西安回民创造出了“菜蛋夹馍”。“馍”还是那个“馍”,里面夹的内容出花样了,煎鸡蛋、鸭蛋黄、玫瑰大头菜、油炸花生米,再涂抹上自家熬制的”秘制酱料”,这一个“夹馍”一下子成了“素夹馍”的豪华版,很快风靡一时,引得央视等传媒专访呢。大概也是近十年吧,西安的一个郊县高陵,后来改为区了,忽然冒出来一个“土豆片夹馍”!原本想着土豆片糯乎乎的,怎么能夹馍?不想人家有高招,把土豆片串起来,在开水锅里烫熟,再饱饱地蘸上自家“秘制”的酱料,之后切开相对较大较薄的“坨坨馍”,把土豆片夹进去,一个吃起来口感丰盈的“土豆片夹馍”就诞生了。这种在浓烈酱料衬托下的土豆片,可能更适合年轻女性的味蕾,吃这种“夹馍”的“小姐姐”居多,无论白丽人还是青涩的学生妹,似乎都是这种“夹馍”的拥趸。还能夹什么、怎么夹?陕西人似乎还在琢磨,相信不定哪一天又会冒出个新品类的“夹馍”来哦。二、泡馍光吃“夹馍”似乎干巴了些,能不能有点汤汤水水,能不能把“馍”单独吃出一餐饭的感觉来?当然能,“泡馍”就是了!“泡馍”,简单讲,就是把“馍”掰碎泡在汤里面,这种吃“馍”的形式是对“馍”的一种再加工,也是把“馍”和其它肉菜结合的一种更丰富的吃法。“泡馍”的初衷应该是“馍”久贮、干巴之后的一种补救性的吃法,不想这碳水化合物和热汤结合之后,诞生了一种千古流传的美味。在陕西“泡馍”的家族里,“牛羊肉泡馍”是无可置疑的老大。而在“牛羊肉泡馍”里,“牛羊肉煮馍”又居首位。所谓“牛羊肉煮馍”,是指用的“馍”是七八成熟的,由食者自己动手,“掐”成玉米粒大小的馍块,然后交由煮馍师傅加肉浇汤烹煮而成的泡馍。“牛羊肉泡馍”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即“水盆羊肉泡馍”,简称为“水盆羊肉”。为什么叫作“水盆”羊肉?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把肉汤盛放在状似“水盆”的铁锅中之中吧。“水盆羊肉泡馍”与“牛羊肉煮馍”的区别在于:肉,一般只限于羊肉。馍,一定是全部烙熟的面饼。加工的办法是将煮熟的羊肉刀切成片或手撕成条、块,放入碗中之后,浇以“水盆”之中的热汤并调味即成。开吃之前,馍和肉、汤是独立的,吃时可将馍掰成小块泡入同食,也可单食馍再喝汤吃肉,也可将碗中的肉捞起夹入馍中食之,随心随意,各择其好。“牛羊肉煮馍”近年来有了一个重要的创新品种,即“牛羊肉小炒泡馍”,陕西人简称之“小炒泡馍”或“小炒”。所谓创新就是在烹煮的方法上,改传统的“煮”为“炒”,即将牛羊肉切成小块先炒制,然后加汤加馍块再烹煮,并创制了酸辣口、加入了鸡蛋花等,更加适合陕西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口味,追随者日众,大有在泡馍界后来居上的架势。“牛羊肉泡馍”在陕西境内,还有一些小众的形态,比如秦岭以南的安康,所谓“牛羊肉泡馍”是提前将面饼切成小块,和着肉、汤煮成一锅的,要吃时直接从锅里盛放在碗中。或者是将馍掰成较大的块,加肉之后用热汤“泖”几遍,再加入葱花香菜作料之后食用,这种吃法也在本地为食者喜闻乐道。以上这些叙述,基本就是陕西“泡馍”之中“牛羊肉泡馍”的基本形态。当然,除此之外,陕西“泡馍”还有许多其它的品类。第一是大肉类:(必须要说明的是,陕西人习惯雅称猪肉为大肉。)包括“大肉泡馍”和“葫芦头泡馍”两种。其中大肉泡馍也称水盆大肉、红肉煮馍、码子煮馍、三鲜煮馍等,其中的肉是猪肉,汤是猪骨和母鸡一起熬煮的,大肉切大块也在汤里煮熟,再捞出切片。一般的吃法也是把面饼掰碎、加入大肉片等,再用热汤“泖”之,之后大快朵颐。为了丰富起见,会加入粉丝、响皮、炸肉丸乃至木耳、黄花、韭黄之类。在多年实践中,做法逐渐丰富,比如会在泖好的馍上再盖上诸如莲菜炒肉片之类的“码子”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做法和风味不便。相比较牛羊肉泡馍而言,大肉泡馍稍显油腻,除过本地有一部分铁杆饕餮之外,外地人一般较少尝试。也可能是牛羊肉泡馍的名气太大,遮掩了大肉泡馍的光芒。不过有机会还是可以尝试一下,也是一种有历史传统的陕西名吃。“大肉泡馍”在陕西的户县(现在改称西安市鄠邑区)的做法更独特,其中的肉是大块的烧猪肉,汤里会放大量的辣椒,这种归属于大肉泡馍的小吃,被称之为“辣子疙瘩”,是当地人十分喜爱的一种食物。第二类是“葫芦头泡馍”,也可以看作是大肉序列的泡馍,主料用猪肠而非较为油腻的大肉,做法与大肉泡馍类似。为什么称之为“葫芦头”?美好的故事是:医圣孙思邈来到长安,在一家专卖猪肠、猪肚的小店里吃“杂肝”时,发现肠子腥味大、油腻重,问及店主,方知是制作不得法。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言毕,从随身携带的葫芦里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之药物调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在店门首,并改名为“葫芦头泡馍”。从此,“葫芦头泡馍”作为一种美味传承至今。第三类泡馍当属“羊血泡馍”,其名“恐怖”,实则温柔可爱。主料羊血,结块蒸熟后切为细条,配以老豆腐、粉丝等,与馍块同放在碗中,浇以骨汤,配以葱花、辣油、麻油等,视为滋阴壮阳补肾益胃之佳品。第四类是“豆制品泡馍”。其中一是“豆花泡馍”,这是陕西宝鸡一带的名吃。配料是豆花,豆浆,馍(锅盔片),咸菜,食盐,辣椒油等。吃法是将切成小块的锅盔盛入碗中,用滚烫的豆浆反复“泖”几次,然后将热豆花舀放其上,再浇以豆浆,佐以调料。豆花嫩、豆浆要“煎”、辣子油“汪”是其立身之本;其二是“豆腐泡馍”,这是陕西渭南一带的小吃,其做法、吃法与豆花泡馍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豆花换成了嫩豆腐。另外,比较特别的是泡的“馍”也不同,它不是一般的烧饼,而是一种较厚的“石子饼”。豆类食品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这两种泡馍是广受欢迎的经济早餐。以上是几种主要的“泡馍”形式,如果从广义上来讲,还有几种食物可以归之为“泡馍”系列,比如,西安回坊小吃肉丸糊辣汤,一种用各种新鲜蔬菜和牛肉丸子熬制而成的勾了芡粉的食物,一般都是配一个热烧饼同食的,大多数人的吃法是把烧饼掰成小块泡入的,也可以归之为泡馍系列。还有陕西韩城一带的“羊肉糊卜”,也是肉、汤、饼同食,亦可以称之为泡馍。至于在困难时期,陕西人把蒸馍用开水或面汤泡了吃,比如柳青先生《创业史》中梁生宝在餐馆里讨碗面汤,泡了自带的馍,那也是泡馍,当然是最廉价最清贫的泡馍。三、花馍有了馍,有了“夹馍”、“泡馍”,陕西人把“馍”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展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地步,也奠定了陕西“馍都”的坚持基础,有了“夹”一切、“泡一切”的厚重底气。当然,既然是神一样的存在,既然号称“馍都”,还一定有另外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有更加文化意味浓厚的、对“馍”的内涵的拓展。“花馍”是陕西“馍”族中的一朵花,所谓“花馍”就是把原本一般意义的馍(馒头)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也可以说是用蒸馒头的办法做出的面塑。这种面塑的品类以各种动物为主,也兼有花卉之类,其中有模仿,也有创造,就是创造出各种臆想的动物或图腾之类。制作“花馍”的工具有干净的木梳、剪子、筷子之类,制作者的主力军是近庖厨的主妇们。陕西“花馍”制作的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许多已归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许多的民间工艺大师。许多县域还经常进行一些制作“花馍”的比赛展览之类,形状万千、手艺超群、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花馍”,既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这些“花馍”是陕西人用“蒸馍”这种方式,表达出的对天地的敬仰、对祖先的感怀,更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希冀。上面说的各色“花馍”,除却作为艺术品的展示之外,更多地用于祭祀、礼拜、庆贺和联络亲情,亲友间的互相奉送、馈赠,为“馍”赋予了更多的节庆和亲情意味。四、礼馍“礼馍”是指用于各种礼节的礼尚往来的“馍”。比如用于祭祀的“馍”,祖先归去,以“馍”为礼恭送纪念。供桌上,居中的是大小盈尺的“大馍”,上面插上纸花,“大馍”周边,是圆圆的馍上面捏出心形的“馄饨馍”,寓意心魂系之。这些敬献的“馍”在恭敬地祭典之后,由家人亲属分吃,代表着把祖先装在心里,牢记嘱托。比如用于祝寿的“馍”,主打的一定是那个“寿桃”馍,另有馄饨馍、“油角角”馍,表达恭敬孝顺,一定要用心蒸制这些“馍”,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也在这“馍”中传承延展。比如迎接新生命的“馍”,家里有了孩子,皆大欢喜,一定要烙制锅盔馍,切成一片片的,分送给村舍四邻,是报喜,也是分享。收到“锅盔馍”,村邻们便知道了这一喜讯,先是恪守古礼,起先几日不再串门,等十天之后,大娘大嫂们便可用手帕包了鸡蛋去探望产妇,而老少爷们则静等满月的喜酒了。比如祝福新婚夫妇的“馍”,女儿出嫁之后,第一年的年三十要回娘家,娘家妈给蒸了“油馄饨馍”,女儿吃了之后解了思念之渴,再回婆家去认真地去在“别人家”好好过第一个年;年后女儿女婿拜年走后不几日,初五之后,娘家兄弟会拿着蒸好的“鹣儿”馍去看姐姐,带去娘家的嘱托,祝福新婚夫妇象“鹣鹣鸟”一样成双成对,做旱地的鸳鸯。比如拜年互相走动的“馍”,也就是“年馍”,更是品种繁盛,有“大馍”、“馄饨馍”、“油角角”馍等不同品种,用硕大的竹篮木食盒提了,送给娘舅家或者“干大、干妈”家、或者其它的长辈至亲。而接收拜年的家户,则会回赠来客精心蒸制的“小馍”,小巧的、精致的圆馍,数量以“八”计算,俗称“一盘”,根据情况,或两或四六或一直到八“盘”。特别是农耕文化悠久的关中,人们玩笑说,咱们这里过年,就是“馍来馍去”,也是祝福蒸馍手艺的大展示啊。等等等等,陕西人把“馍”作为礼尚往来的媒介,也当成了亲情连接的纽带,当然也是美好祝福的载体。五、馍魂陕西人长于做馍、善于吃馍并多样化的“用馍”,在长期的实践中,也不断地开掘、发展和丰富着“馍”的精神内涵。当年秦兵纵横驰骋、一扫六合,迸发出的英雄豪迈气概里,除过“况复秦兵耐苦战”的意志力,那硕大敦厚的“锅盔馍”,也在战争中发挥了无以替代的巨大作用。用文火耗时费力烙制的“锅盔”,大可盈尺、厚过几寸,士兵们用牛皮绳穿了背挂在身,不独上阵杀敌无牵无碍,饥饿时刀削食之又可精神大振。这样的军粮随时可食,不用埋锅造饭贻误战机,也省却了庞大迟缓的后勤专供,这样的军队怎能不所向披靡?秦地自古乃粮仓,人们辛勤躬耕陇亩,田间地头间歇之时,几个“馍”下肚,便又会焕发精神,继续挥汗如雨,不用为了一餐饭来回折返,也将厨房里的劳动力解放到了田间。正是这样的专注与效率,才造就了“天府之国”的丰足。秦地文脉深厚,学子求学若渴,在一个特定的年代,远家求学的学子,一次从家里“背馍”若干,便可应对三五日的饮食。这“背馍”为饭岁月里,虽有几丝无奈与辛酸,但正是有了这可以携带、贮存的“馍”,才让万千学子有了汲取知识营养的可能,才让他们吃着“冷馍”,吸吮着书册的给养,成就了自己,也更好地奉献了社会。陕西人就是这样,把“馍”吃出了勇猛顽强、勤勉奋进。这时候的“馍”已远远不至于饱腹,更多的是精神的图腾了呢。六、馍源天下之物多矣,可食之物亦丰,陕西人为什么偏偏钟情于“馍”?一是秦地种植小麦的广袤和丰足。八百里秦川土厚水美,曾经的八水绕长安描绘出当年这里水系的发达,远在秦代修建的“郑国渠”、唐代的“昆明渠”以至民国时期的“泾惠渠”、“洛惠渠”,以及后来不断修建的水利工程等,使得这里的灌溉条件在自然资源恶化的背景下,仍然顽强地维系着水脉。土好水好,气候不干不湿等等,使得这里成为了世界最佳小麦优生区,不独高产,而且质优,高筋度的小麦最适合“蒸馍”。二是“馍”的天然和纯粹。小麦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烟酸等,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小麦胚芽里还富含食物纤维和维生素E。《百草纲目》云: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小麦是人类最早食用的最重要的谷物,“馍”,原料取自小麦,“根红苗正”、底子就很好。三是制作的自然科学。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蒸馍的制作方法非常值得推崇---面粉发酵、隔水而蒸,早在商代中期,中国人就率先掌握了用水蒸气将食物煮熟的办法,谓之“蒸”。“蒸”是加工食物最科学的办法,不但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原味,而且非常有利于消化。四是“麦香”。香味有很多种,就植物而言,各有各的香味,不同的香味为不同的人所喜好,但其中最基本的、为大多数人所喜欢的,是淡淡的清香。经过发酵和蒸制,馒头散发的香味就是自然的、淡淡的麦香味。麦香味不但可以让人轻松愉悦,而且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陕西人缓解食物膈噎的做法之一,就是深深地嗅馒头味,很是灵验。五是便于消化。陕西人在生活中总结出许多帮助消化的办法,比如吃完面条喝面汤,谓之原汤化原食。还有一种习惯,就是吃完面条后再吃口馒头,所谓“压口馍”,可以让胃更舒服,不再反膈,也利于消化。馒头可能是面食中最容易消化的,还是发酵和蒸制的原因。“馍”之结语如此这般,无论品种类型、无论制作手段、无论吃法花样,无论滋味口感,“馍”在陕西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食物。当然,从不太主观的角度自我夸耀,陕西的“馍”,在中国、在世界,都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吧?第一,就是都城了,如此,陕西便是“馍都”。
陕西人喜欢吃馍、擅长吃馍,吃了几千年,当然还会一如既往地吃下去。
陕西人的“馍”不光自己吃,也把“馍”当作贵重的礼品馈赠给了世界。
“馍都”陕西,喧腾的“馍”、酥脆的“馍”、爨香的“馍”,滋润肺腑、慰藉天下。
往期回顾二月二“咬虫虫”是“饧面”不是“醒面”陕西包子好肚量蒸凉皮用的“luoluo”,到底是“锣锣”、“箩箩”还是“罗罗”?“嫽扎咧”长这个样子!盘点一下西安的“外地饭”曾经的主食与变化万千的副食,不能少了土豆在军营里吃过的几次饭“挤饭”岁月拿“粉蒸肉”当饭吃,只有西安人这么豪迈“细法”的“西府”饭“烙面”、“踅面”,世界最早的方便面?还记得那些老炊具吗?那可是千年养生大智慧这里的人为什么“一日两餐”?给陕西“饸饹”梳理个脉络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gx/1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