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人物乡村产业赋新篇策马冲锋领路人
这是一片孕育新机的田野,农村产业革命的春风,将山间的新绿唤醒,经历两载春秋,锄头下翻犁出希望,黔中大地到处是丰硕的景象,一个个农业特色产业风生水起,一片片农田掘地生金,茶叶、辣椒、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等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一场遍结硕果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自年以来,贵州全省上下紧握“八要素”,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中,涌现出一批从事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或经营服务等行业的产业带头人。
他们以企业家、新乡贤、新农民的身份,分布在各个产业各个领域中挑大梁、唱主角,在产业发展中传播技术,在市场和基地间起产销对接,在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间建立利益联结。
他们以实干、担当、奋斗的创新精神,为全省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示范,为农业产业实现新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产业带头人是发展本土产业的中坚力量
一方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产业的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土产业往往需要“龙头企业”来引领,从而实现产业与市场的快速接轨,而企业家,在这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遵义市虾子镇,胡广芬的名字无人不知,她是推动当地辣椒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当地创办了遵义市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二十多年前,胡广芬作为为数不多“见过世面”的人,从沿海地区回乡创业,当时虾子镇的辣椒种植已有年月,但没有人在深加工上下功夫,敏锐的发展眼光和积累多年的市场观察力,让胡广芬意识到加工环节的重要性,于是年,胡广芬迅速创办了辣椒加工厂。
如今时间过去二十余载,贵三红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年产值达1.5亿元的龙头企业,凭着强大的号召力,公司在遵义、贵阳、毕节等多个县区发展订单种植,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辣椒种植基地30万亩,联结了80多家合作社,带动约15万农户增收致富,迅速在当地掀起群众支持产业发展的热潮,汇聚了强大的产业发展合力。
近年来,像胡广芬一样的企业家,在全省纵深推进产业革命的进程中,发挥着强大的力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9家,市级龙头企业72家,这些企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用工岗位,也为全省的辣椒形成集群式发展,奠定了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而这一影响远远不止于单一产业。
作为典型的产业带头人,这些企业家素质高、本领强,是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是产业发展中响当当的中坚力量,引领着一方产业做大做强。
在水果产业中,贵州首杨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易祥辉一直秉承“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卖好果”的人生信条,发掘出优质的贵州水果,在短短几年间将批发业务覆盖到全国17个城市,在贵州及四川开设门店百余家,通过“黔果出山”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在生猪产业中,纳雍县的“猪司令”潘鸿用二十年将糯谷猪养成了全国优良的地方猪种,成为毕节市的名优农产品,带富一方。
在蔬菜产业中,遵义市的黄中敏用7年创业,推广新品种发展新技术,年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的蔬菜供应商,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产业带头人是建强基层组织的生力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今年10月,在刚举行的年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安顺军分区荣获了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奖,近年来安顺军分区从退役军人中选拔培育出“村支两委”的骨干,将这只“精锐部队”派向了脱贫攻坚一线,他们勇当急先锋,在基层党组织中建强堡垒,带动当地产业迅速发展。
“离开部队三十多年,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从一名军人到一名村党组织书记的使命和担当。”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党委书记杨守亮就是其中一员,年退役后的杨守亮走马上任当选韭黄村党委书记,扛起了带领当地群众致富的重担。韭黄村因韭黄而得名,是普定“白旗韭黄”的发源地,但早年间因为零散种植和管护不力,韭黄种植日渐萧条,新官上任的杨守亮决定再次将韭黄产业做大规模,听闻这一消息,村民第一个反应是:“他是不是疯了?”
在大家的质疑声中,杨守亮还是在年底将韭黄种植扩大到余亩,当年许多村民从中看到了效益,杨守亮又将公司、合作社、农民等关键要素结合起来,对全村韭黄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普定县
这是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农户参与发展,又向公司借力打入市场的典型案例,他们更像是农户与市场中间的粘合剂,将二者迅速结合在一起,上情下达,紧抓落实,是产业发展中强建基层组织的生力军。在纳雍县,省农业农村厅派驻勺窝镇五一村的第一书记田维荣,组织村民成立以蚕桑种养植为主,蔬菜、香猪等种养殖为辅的村社一体合作社,全村一百多户贫困户加入,在当地掀起了产业发展的热潮,将贫困村带动蜕变为示范村。
在关岭自治县沙营镇纸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燚是大家另眼相看的“独臂女干部”,她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右手,却在纸厂村干出了一番新事业,号召村民入股村级合作社发展刺梨种植,成功将该村带出了贫困的队伍。
这只生力军,为乡村经济发展贡献着自身力量,一方面,他们积极响应上层安排部署,一方面他们强有力的组织当地群众谋求发展,把政策落实落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温床”,为农户土中的农产品找到了“好买家”,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为农村产业革命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产业带头人是农村生产生活变革的示范者
听闻今年“晏师傅”家一株猕猴桃树结出了颗果子,水城县阿戛镇电光村的贫困户李龙顺又去找晏庭银“开方子”,寻求提质增效的诀窍。早在两年前,水城遭遇冰雹灾害,当地果农受损严重,唯有晏庭银“幸免于难”,全靠他一身好手艺,自创了一套防雹防风,又能提高产值的种植技术,保住了园里果子,而至此“一战”也奠定了晏庭银在周围果农中的领袖地位,在当地,找晏庭银“取经”的村民络绎不绝。
今年贵州省猕猴桃产销对接培训会上,晏庭银的猕猴桃园获得了“年度贵州最美猕猴桃园”的称号,他是农村产业发展中,传播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带头人,也是农村生产送货变革的示范者。
全省上下,像晏庭银一样的“新农民”不在少数,他们在产业革命的过程中受到洗礼,从土地刨食的老实庄稼汉,变成了土里掘金的精明新农人,许多种植户和养殖户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找到“用武之地”,将一个产业专研至精,较真碰硬的寻求发展,将学来的技术发扬光大,成为当地产业发展中的排头兵。福泉市牛场镇双龙村的返乡能人王华银,天生残疾,却靠自己把养殖干得有声有色,带领11户农户成立了养殖合作社;麻江县的米建忠,从开着小挖机独自干,到建立蓝莓果园,他邀着村里的老少爷们,走出一条新路子,让周边的村民吃上了“产业饭””生态饭”;在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坝山村,年过半百的老农民曾德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将提升技术作为发展产业的攻坚方向,吸引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学他种花椒……
近年来,“新农民”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案例比比皆是。随着返乡创业的数量大幅增多,一些懂技术,善钻研的产业带头人回到家乡发展产业,融入当地干事创业的队伍,凭着一身“好本事”,吸引周遭的亲戚朋友跟着干,比着干,不仅自己的事业越做越红火,也带领着周边乡民抱团发展,把本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产业带头人是脱贫攻坚和乡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是创新创业的探索者,也是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变的实践者,让农村农业产业实现“接二连三”,他们“策马扬鞭”冲锋在前,在乡村产业发展书写出一首首崭新的诗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编辑王琳编审杨仪
上一篇文章: 我的扶贫故事谱好脱贫音符奏响致富乐章 下一篇文章: 省委书记告诉你贵州农村产业革命这么干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gx/1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