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湘桥乡村故事沙洲,绿舟

治疗白癜风哪里专业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沙洲,绿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风水轮流转,当下是河西,还是河东?无论岁月如何沉浮,沙洲岛坚持屹立在水中央,见证着母亲河的水流连绵不断从身边流过,奔向大海。相对于韩江两边的堤岸,沙洲岛就在河东,也在河西。

从前的一座小小的“孤岛”,竟然成为一块富足之地。沙洲岛历来以盛产韭菜和韭黄著称,这种看起来柔软,却充盈着“阳刚”之气的植物,偏偏喜爱扎根于眼前这些,看似并不肥沃的沙质泥土;被哺育,被滋养,仿佛这里的每一粒细小的沙子,都是一颗饱满的雄性荷尔蒙晶体。

沙洲,你不强壮,谁能强壮?!

炎热的夏季,时常会有一阵突如其来的阵雨。刚刚还是艳阳高照,忽一阵风,把远处的积雨云推送过来,顷刻间疾风骤雨,多数伴随着电闪雷鸣。然后一阵子过去,又是云开日出,雨过天晴,潮州人形象地称为“风时雨”。

潮州有句俗语:风时雨落唔过田埂。说的是:风时雨不但一阵风般的来去匆匆,而且只下在局部;许多时候这边下着雨,几步外的另一边依然是大晴天,应是刘禹锡《竹枝词》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亦有晴”的情景。

昔时,每在乍雨乍晴时节,风时雨来时,站在韩江西岸,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时而薄雨疏疏,江面轻烟袅袅;远望湘子桥,烟雨蒙蒙,若隐若现;对岸笔架山,轻云渺渺,如裹薄纱;更醉人的情景是:坐落在沙洲岛北端的凤凰台,像一幅展开的海市蜃楼画面,于真实与不真实间,令人惊叹大自然的神来之笔。这一景观,让凤凰台博得潮州八景中“凤凰时雨”的美名。

传说潮州凤凰山上的凤凰,不甘寂居深山老林,慕潮州府城“三山一水”的景色,经常到这个江心绿色的沙洲栖息、游玩。到了明末,潮州知府侯必登多次游览沙洲,爱其清静幽雅,同时倍感潮州文风鼎盛,风物非凡,认为这里应是传说中凤凰栖宿之所,绝不是老鸦投林的地方,遂把原名的“老鸦洲”改为“凤凰洲”;于距今多年前的明朝隆庆二年,在凤凰洲筑建一座十余丈高的石台,命名为“凤凰台”,最初为起抵御洪水的作用。

明清两代官吏和地方绅士,先后在凤凰台周围,建起了十相祠、凤台书院、文昌阁、凤洲奎阁、龙神庙、鲁公祠、周公祠、凤凰关及天后宫,此外,建有镇洪寺、戏台和龙船厅等,不同风格的景观建筑物,构成以凤凰台为主体的古建筑群。

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这古建筑群,增添了新成员。曾挂牌为“潮州爆竹厂”的厂区;也曾建有“老残教养院”,主要收治一些有传染性病人;也曾辟为“潮州镇党校”,后来升格为市级党校,迁往红山林场。

年3月,潮州市人民政府为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对凤凰洲景区的修复做出总体规划。修复凤凰台、凤洲奎阁和天后宫,配套连廊、园林绿化等工程,建成占地面积88亩的凤凰洲公园。

如今的凤凰台,不是旧时模样,甚至格局、结构,与原貌相差甚远。重建后的凤凰台由台体和阁亭两部分组成,坐南朝北,高达四丈多。台体中首层石座为高台,高达丈八;二层为明台,高约丈八,亭阁高达丈七;中台基上刻有“凤凰台”三字,原台亭朝南处有一块横匾,书写“中流砥柱”,朝北上槛题写着“有凤来仪”牌匾,修复时原匾改嵌在凤凰台西南基壁上。牌匾与木质结构、明式拱斗和屋面的传统青瓦相映衬,统一和谐,文气斐然。

当年,始建凤凰台,说是起抵御洪水作用。想来也未必,或者说,未必全是。及后来,本岛乡民陆续建起祠、院、阁、庙、宫、寺等,更多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潮州先民一直有着供奉神明、崇尚神文化的传统,这些建筑群的存在,会有一定的“威镇”“镇守”作用,以此祈求保一方水土安宁,庇护一众乡民平安,寄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年5月1日,潮州人以一种特别的仪式,庆祝这一个国际性的节日。

在潮州,经过许多劳动者整整三年的劳作,建成韩江大桥,这一天正式通车。在此的前一天,大桥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庆典。大桥两边的护栏上,插满红、绿、黄等颜色的彩旗。仪式开始,一阵鞭炮齐鸣过后,传来潮州大锣鼓的热烈节拍,醒狮随之起舞;来自各街道、学校的锣鼓队、腰鼓队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彩车等组成游行队伍,载歌载舞。剪彩后,警车在前面开道,跟着几排警用摩托,然后是三队列的排成长龙的汽车。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不足为奇,甚至觉得有些寒碜;但在那时候,给在场的人们已经带来了足够的震撼!观看的人潮,前呼后拥,人山人海;人流中,大部分是本地的市民,还有从汕头、揭阳、梅州等地专程赶来。

这是韩江潮州境内的第二座横跨韩江两岸的桥梁,与上一座广济桥的初建,相距年。

韩江大桥的建成,对于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活在沙洲岛上的人们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韩江大桥连接韩江东西两岸,中间约有米长的一段,跨越沙洲岛;在这一段的南侧,建有匝道立交桥出口,通往沙洲岛。原来独立于“水中央”的小岛,仿佛经过了一次手术,让身体中的许多血脉,与古城区的大动脉连接起来,一夜之间,成了这个城区整个躯体的一部分。

年初,韩江大桥进行了维修加固,桥面中间安装了隔离护栏,跨越沙洲岛一段北侧,同样建设了匝道立交桥出口。沙洲岛,真正地伸出双臂,环抱着这座对其生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命脉之桥。

如果说,韩江大桥的建成,给沙洲岛的主动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那么,年初,潮州大桥建成通车,是使到沙洲岛的整个经络得以畅通。

潮州大桥同样横跨韩江东西两岸,同样跨越沙洲岛,不同的是,跨过沙洲岛的另一端。

潮州大桥是潮州大道的组成部分,西起潮州大道与南较路交叉口,东至磷溪镇埔涵村接潮州东大道。潮州大桥,是一座现代技术与时尚理念相结合的桥梁。大桥设有景观照明彩灯,形成“潮州大桥夜景”,以其动感和璀璨绚烂的艺术效果,很快占据了许多网络媒体的主页,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桥”。

对于沙洲岛上的村民们来说,日间远观桥上来回急驰的车辆,感受现代生活强烈的节奏;每到夜幕降临,“网红桥”就成了村庄上空,一幅巨大的LED屏幕,播放着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面。事实上,最令他们动情和鼓舞的,是开辟了另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更广阔更崭新更立体化的路。

沙洲岛隶属潮州市湘桥区城西街道,岛上以南北分为两个行政村,北部的上洲村和南部的下洲村。始于南宋,岛上逐渐有先民进入居住。

从某种意义上讲,沙洲岛到了6年9月,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完工,才真正成为其“岛”,才真正“独立”起来。

韩江水流经潮州,到沙洲岛分开东西两条河道,形成东溪、西溪。由于河道泥沙的聚积,历史上西溪河道通常处于干涸或浅水状态,河床比古城区南堤附近的振德街还高出两米多;只有到汛期,尤其是“做大水”的时候,才有洪水从西溪河道分流出去。

在如今南堤凤城公园处,过去“老卫校”与“老爷宫”之间,有一个粟仓和一家竹器厂,中间一条叫“柳厝埕巷”的小路,通向韩江码头。在枯水期,沙洲岛村民与老城区的往来,不需要渡船,也不用涉水,直接从沙滩上走过。

那时候,“溪中”沙滩上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上洲村,用溪中的沙质黏土,堆起一条约20厘米高的溪中路,上面能够行人,手推平板车和独轮车都可以通过。但是,汛情特别是韩江洪灾来时,这条路会被淹没,甚至会被“抹平”;每年农历八月枯水期到,村中有劳动力的村民组织起来,去“溪底”“铺路”。另一条,则通往下洲村,这条路不是修出来,是走出来的;有些村民为了抄近路,直接朝着下洲村的方向走去;如果是推车,就不得不走上洲村的路。

村里的老人,说起历史,思想中的潮水就像滔滔的江水,连绵不断奔涌而来。冯汉桐,一位70多岁的老人,尽管已是满头白发,但脸色红润,谈吐温文尔雅,一眼就能看出是“文化人”;老人家是市剧协、音协的会员,会编剧,会作曲,会演奏,是村里潮剧组、潮州歌册传习所的领头人。黄楚光,上洲村老人理事会会长,清瘦,精气神十足,说话声音洪亮,谈起过往的一切如数家珍。在上洲村老人活动室里,另有几位老人,大家讲“正史”,加插一些趣闻逸事,还有一些经验之谈。说起过去走沙滩路,因为穷,出门没鞋子穿,碰到大热天,太阳把沙子“炒”得滚烫,赤脚走在沙滩上,不小心就会烫起泡;大家想出一些办法,走一小段路,马上蹲下快速把沙子扒开,挖出一个“坑”,双脚踩进去“冷却”,沙滩上表层温度高,扒开表层,里面的沙子湿度大,跟表层沙子温差大;有的人,在下到河床前,先在岸边的芭蕉林里取一柄芭蕉叶带上,等在滚烫的沙滩上走,实在受不了,就把芭蕉叶铺地上,双脚踩上去降温。这就是劳动者,在面对困难时,会触发一些看似笨拙却是有效的办法,来克服困难保护自己。

年轻人许多对历史的认识是模糊的,他们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js/11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