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娅故土果蔬四题
北京酒渣鼻中医医院 http://copyrightoficiales.com/fengshang/xinchao/2006.html故土果蔬四题钱丽娅青萝卜很多外地人初来到徐州,常诧异街头的水果摊上摆放着青萝卜。“萝卜能当水果卖?”去年秋冬,有朋友自南方来,登云龙山时又累又渴,买了两根青萝卜给他们,他们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临走时点名只要青萝卜。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徐州人家能吃得起水果的不多,一入冬,青萝卜就是水果的代言了。这青萝卜也有品位,最好的青萝卜叫“弯腰青”,其特征是身子弯弯,里外墨绿如翠玉,入口甜脆微辣,爽口多汁,入春不糠。城外有村名“谷墩”,其“弯腰青”远近闻名。买萝卜时先问哪里的,若听说是“谷墩的”,呼啦啦就围满了人。幼时,街头有专卖青萝卜的摊子。那青萝卜一顺溜地排着队立于摊上,头上的缨子支棱着,表皮被轻轻刮去,越发显得青翠、精神、悦目。卖萝卜的老者拖着长调大声吆喝着:“青萝卜--脆甜不辣!”并不时用竹帚把沾着清水淋洒一遍。称好萝卜,那老者左手握住萝卜尾,右手拿一把细长快刀,横两刀竖两刀“哗哗”几下,萝卜从上到下均匀分开了九条,象一朵花,那青绿的汁水就顺着花流了下来。那花(动词)萝卜的声音至今令我心醉。徐州人吃青萝卜时爱喝茶,有俗语道:“吃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地爬”--意思是不会生病,医生要失业了。过去戏院子里、澡堂子里,青萝卜也当成水果卖。只不过不论斤卖,论个卖。洗完澡裹着浴巾,要杯热茶,买个青萝卜,即解渴又爽口,什么水果也不及。是一种享受。所以有“徐州一大怪,萝卜当作水果卖”之说。别地方的所谓青萝卜大而笨,且半截是白的,只能做菜吃,跟水果搭不上边。唯有徐州的青萝卜,汁多脆甜赛酥梨,可划为水果类别。
莲藕?莲蓬说起莲藕这种水生植物,很多人都觉得是江南水乡的最好。殊不知徐州的莲藕比南方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徐州人称为“白莲藕”。这白莲藕节短而粗且白,酷似婴孩的小胳膊小腿,胖嘟嘟水灵灵白生生的很是入画。白莲藕生有九孔,排列很有章法。有成语道“藕断丝连”,而这九孔白莲藕却是当断即断,义无反顾,乃藕中的大丈夫是也。白莲藕最大的特点是:无渣爽口,甜脆多粉。徐州人亲昵地称之为“藕瓜”。无论是凉拌还是清炒,都是绝妙的好菜。若做成糯米甜藕,更令人垂涎三尺。地处岭南的广东人爱煲莲藕排骨汤,只顾取其营养,不惜以莲藕的冰清玉洁与那浊肉腻骨同流合污,真真是玷污了莲的一世清名,周敦颐先生若在世,恐怕是宁愿饿死也不会吃那汤的。南北各地,都吃莲藕,不过吃法各有不同。南方常常当作果品,嚼着生吃的。叶圣陶先生曾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藕与莼菜》。文章一开头就说:“同朋友们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而后来,叶老先生离开家乡,见到的莲藕“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看,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我吃过南京、无锡等地的莲藕,那藕表皮粗糙泛暗红色,叫红莲藕。那藕吃起来柴柴的有渣滓,即不脆也不爽口,可以说比徐州的白莲藕差远了。说起来北方的莲藕移植于南方,徐州地处江北,水源并不丰盈,如何出这等高质量的莲藕,想来是特有的水土使然。环境的改变,可促成生命形式的进化或转化,但未必就是“桔生淮北则为枳”。倘若叶老先生吃到徐州的白莲藕,就不会生出些许遗憾了。夏季到来,就有莲蓬上市了。莲蓬虽算不得真正的水果,但却得到人们异常的钟爱。那鼓鼓的莲房里嵌着一粒粒努着尖尖小嘴的莲子,可爱至极。剥开来,那碧绿饱满的莲子如一粒粒翠玉,吃到嘴里清香、润甜。那莲芯,细嫩呈鹅黄色,尚不苦,不用去掉,用鲜莲子烹茶煮粥,是盛夏最适宜的清凉祛暑食物。这种卖莲蓬吃莲子的俚俗,可能是这一方水土固有的习俗,让我心存感激。一到夏天就盼着与莲蓬邂逅,犹如和大自然肌肤相亲。看到莲蓬还会想起一首诗中描绘的夏日生活场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韭 黄一九七八年春节到太原舅舅家,带去了几斤韭黄。舅舅当成珍贵礼物送给朋友。友皆惊叹。徐州的韭黄是一种冬季蔬菜之上品、佳品,竟有人不吃韭黄,真乃人生一憾事!
徐州铜山是韭黄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已有多年栽培历史。因其色泽光亮金黄固名韭黄。韭黄质地鲜嫩,富含营养,可凉拌、热炒、做馅、烹汤,尤其是和鲜猪肉拌馅包饺子,浓郁、馨香,风味别具一格,决非其他菜蔬可比。苏轼对韭黄赞赏有加,曾有“渐觉东风料峭寒,青篙黄韭试春盘”的佳句。
韭黄,由韭菜软化而成,即以人工的方法阻隔韭菜与阳光的接触,使叶绿素消失,成为“黄色的韭菜”。韭黄口感滑嫩鲜香,其黄灿灿的外表也更为入眼悦目,据说慈禧太后曾封赐为“金丝韭黄”的美名。韭黄是见不得阳光的蔬菜,而且营养价值也比韭菜略逊,价格却在韭菜之上。但人们就钟爱它那金黄的色泽,独特的味道。世间许多事都是这样,人们的感性认识往往要超越理性。香椿香椿是一种树木,把它的嫩芽作为一种时令佳蔬食用,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民间食用香椿,据说从汉代起就风行大江南北了。幼时并不爱吃香椿,受不了那独特的香味。无独有偶,现在仍有很多人、很多地区不吃甚至摒弃香椿。谷雨前后正是香椿上市的时节,也就是那短短的几天。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椿芽如木质”之说。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它通体紫红,芽苞肥厚,香味馥郁,裹着阳春三月的气息。清晨的菜市场门口,新采摘的香椿静静地躺在农妇的竹篮里,头脸被湿布巾严实地盖住。掀起湿布巾,便有一股浓郁的清香沁入肺腑,不待到入口,只消这一闻就要醉半日呢。香椿作为佳蔬有多种吃法,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是最通常的吃法。除鲜食外,香椿还可腌食,加盐入坛封好口,待半个月后即可食用。巧妇腌制的香椿有卤菜的香味。最爱吃“香椿鱼”,做法很简单:即用鸡蛋面糊将腌制的香椿整条裹之,放入温油中炸至金黄,恰似一条条小黄鱼,那味道比鱼又略胜一筹。每次去北京,必去大栅栏的老字号酱园子“六必居”,那里有特制的香椿芽。盛夏时节用以拌凉面,或拌蒜泥用烙馍卷之,味道极独特。有很多地方的人们不吃香椿,任其嫩芽长成苍苍大树,实在是物暴天珍。在外地也吃过香椿,但总感觉不如家乡的味道浓郁纯正——胃也知乡愁呢。谁说香椿不是人间的一种至味呢?可是只有当你开始感悟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时,才品得出其独特郁香的味道。作者简介:钱丽娅,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已出版:散文集:《扇舞清风》、《幽谷白兰》文学传记:《我是徐州人》、《我在悦慧堂,等你》报告文学:《天山南北徐州人》(合著)、《守望的风景》(合著)参与“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艺海耋影》的写作。年获晨报文学奖、年获徐州市“文学之星”奖。(图片由作者提供)月映轩窗
上一篇文章: 富民食堂三楼9月18日菜单 下一篇文章: 全国退役军人村干部决战脱贫攻坚现场交流
喜欢作者,不妨转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jz/1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