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白芦的死忠粉,路易十四和袁世凯谁才是
法国白芦笋丰收
满目新绿是春的敲门声,色彩斑斓清丽是渐入的佳境。鹅黄香韭和皓白芦笋,是晚春的灵动,它们躲过了阳光,养出属于这个季节的特别自我。
人类食用韭菜和芦笋的时间都超过年。韭菜原产于中国,汉代皇家菜园已有种植,到了北宋韭黄的生产技术就被聪明的中国人掌握。芦笋的故乡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及小亚细亚一带,罗马人从埃及带回了这种美味,黑暗的中世纪它原因不明地失宠,直至16世纪才在荷兰形成栽培品种。
韭黄和白芦笋都是避光种植的蔬菜,少了光合作用也就没了绿色,养出了尤其醒目的鹅黄皓白,避光过程中蔬菜纤维变得软化,它们也在口感上更为细腻软嫩。
两种食材还有个巧合,中、法历史上两位出名的“大胃王”皇帝,袁世凯和路易十四都对其偏爱异常。不同之处却在于,中国人对韭菜和韭黄各有所爱,谁也不能完胜;而在欧洲白芦笋的栽培量一直远超绿芦笋,那可是绝对压倒。
德国前总理科尔参观韭黄之乡平胜村
路易十四是世界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他统治的法国强盛奢靡,本人也特别爱吃。现代法餐的菜式和礼仪可以说都由他而起。
为了摆脱法国菜对意大利人的依赖,他还举办了全国性的厨艺大赛,获胜者被授予“全法国第一食神”的功勋,又称蓝带奖(CORDONBLEU)。如今享誉全球的蓝带厨校,就是这一奖项的延伸。
《法国餐桌史》中记录了一份路易十四的午餐膳单:老腌鸡汤和鹧鸪煮甘蓝菜汤各一大盆;雏鸽奶油浓汤和鸡冠肉饼汤各一小盆;腌鸡肉末汤、清炖山鹑汤各一小碗;后面是八盆主菜,包括两大两小热荤和四小冷盆;再之后是各色烤肉,包括羊肉、母鸡、童子鸡等等;此时要上主食菜盘搭配,面点、沙拉、火腿、水煮蛋都有;最后还有餐后甜点,包括果酱、新鲜水果、蜜饯和果汁。
你没有看错,这是国王独享的份额;国王的厨师证明,这顿数量惊人的午餐,一点也不影响国王晚膳的胃口。据记载,这样的午餐对于路易十四而言只是小食,真正的大餐要从晚上十点才开始,他有过一天吃22个小时的纪录。
《与路易十四共进早餐的莫里哀》杰罗姆
白芦笋在欧洲的复兴,正是因为受这位“脖子底下都是胃”的皇帝偏爱。每年的四月底到六月是白芦笋的丰收期,只有在这短短的七八个礼拜,人们才能享用美味。
爱吃白芦笋的路易十四,为了“想吃就吃”,让园丁尝试了上百种芦笋的培育方法,也由此发展了类似于现代大棚的温室培育的技术,终于可以保证鲜嫩的芦笋一年四季源源不断的供应皇室。
能满足路易十四的“源源不断”,这个量着实让人不敢揣测啊。
路易十四的居所凡尔赛宫
中国历史上“皇帝命”最短的袁世凯也是个出名的大胃王。据其心腹张一鏖记载,一日早上他到袁府,恰好碰上袁世凯吃早饭:20个鸡蛋再加上一蒸笼蛋糕吃得一点不剩。嗯,这也是一个人的份额!张一鏖说自己是吃完早饭去的,一口没碰。
袁世凯对菜肴的喜好非常固定,菜的摆放也固定——清蒸鸭子一定放中间,肉丝炒韭黄放东面,红烧肉是放西边,旁边挨着蹄榜肘子。
其中的韭黄炒肉丝,出于最得宠的五姨太,后再传于家厨。五姨太是天津杨柳青人,一双金莲尤得袁的怜爱,长宠不衰还是有其他原因,比如手段厉害或是一手好菜。
五姨太的韭黄肉丝,是将去皮五花肉切成两寸半长的棍儿丝,下油锅翻炒后加姜末面酱炒熟;再加料酒和酱油,此时倒入韭黄翻几下;最后调味,点汤,挂芡,淋花椒油,出锅。据说,袁世凯最喜欢用这道菜夹馒头吃,非常下饭。
袁世凯的餐桌图
南宋诗人陆游在四川为官多年,他的《蔬食戏书》中有两句说韭黄的诗,“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
四川新津至今还是优质韭黄产地,就是不知道当年费尽心思的五姨太,有没有那么讲究,为了抓住男人的胃,不惜代价用上它。
我对德国菜有着极大的偏见,却不得不服那里的白芦笋,如今全球最优质的产区集中于莱茵河流域;川菜倒是向来惹人喜欢的,春光配韭黄,想着就能开了胃口。
这样的春天,去哪里逛逛都好,只是千万别学这两位皇帝,我们的胃口实在比不上人家一个角落。
四川新津县梨花盛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花都开好了的季节
推荐我们踏春好去处吧!
--------------END--------------
推荐阅读
在看两位大胃王皇帝吃饭吗?
海小北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xg/1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