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爱的的外婆

我的外婆,于年3月19日凌晨睡梦中安详逝世,享年85岁。

家族已四世同堂,外婆有六个儿女,九个孙(三个孙女五个外孙子一个外孙女),九个玄孙(三个玄孙女六个玄外孙女)。

大儿子云生,是外公外婆抱养的,大儿子家有一个孙女,三个玄孙女;

大女儿云芬,大女儿家有两个外孙子,两个外孙子家分别有两个玄外孙女;

老二(听说是个儿子),夭折了;

三女儿云仙,三女儿家有一个外孙子,一个玄外孙女;

四女儿意仙(鍾醫師妈妈),四女儿家有一个外孙女(鍾醫師),一个外孙子;

五女儿群仙(特地问了五姨妈的名字来历,说是外公为五姨妈起名时意为生了一群仙子丫头),五女儿家有一个外孙子,一个玄外孙女;

幺儿子云兵,幺儿子家有两个孙女。

外婆的名字叫张伯权,自幼跟随做私塾先生外祖父念书识字,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家里的大小事务。外婆16岁嫁到外公家,和外公生养了6个儿女,家里上下内外均由外婆操办主事。孩子们都很乖巧懂事,很小便开始帮忙家内外事务,为外婆分担。外婆常说老四做事情最多,上面的姐姐出嫁了,下面老五老幺都还小。老幺12岁就跟着外婆的大女婿(鍾醫師的大姨父)外出打工,村里人都说儿子那么小就送出去,当心赚不到钱还要拿钱赎人,外婆不理,3个月后,小幺儿给外婆寄回来了10块钱,外婆开心得不得了,连小幺儿都可以顶事儿了。外公于年因病逝世,外婆52岁,四女儿刚刚结婚,家里还有2个未成年的孩子(老五和幺儿),外婆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和主心骨。

鍾醫師生于年,未曾见过外公。因父母外出工作,阿公阿婆忙于农务,毫无闲暇照管我时,我就被送到外婆家。外婆家在四川省威远县镇西镇一个叫做二甲坡的小山村。记得小时候从我家到外婆家没有直达的车,通常我们都是走小路去外婆家,步行约2个小时。听妈妈说,我和我弟走一段就耍赖不走了,哼哼唧唧要抱抱,妈妈左手一个娃右手一个娃,背上还要背一篓子东西,实在背不动了,背篓里的东西就一路走一路扔,到家也就扔的差不多了。那条来来回回走了很多年的小路深深刻在记忆里。

记忆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和外婆、五姨妈住在一起,那时外婆家还是土瓦木结构的老房子,院子里有一棵葡萄树,每年硕果累累,一串一串的,由青变紫,时常都在葡萄树下吃饭,下午时分,再葡萄树下晒晒太阳,聊聊家常。院子门前有核桃树、枇杷树、芭蕉树、柚子树(我们称柚子为pigu)、梨树、樱桃树、柑橘树……小时候,果子成熟的季节,站在树下,那些树是多么的高大威猛,所以我爬树摘果的技能便自幼习得。

外婆每天都是5点起床,外婆一动,我也钻出被窝,摇摇晃晃的跟在外婆后面。晨起洒扫庭除,准备早饭,还有猪狗羊兔鸡鸭鹅等牲畜的早饭。早饭后外婆会拿一本小小书,抱着我教我念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每日清晨,外婆都会教我读书识字,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到井里挑水灌满水缸,7点出门上山,到土地里翻地耕种,照看庄稼,有时我跟在外婆后面,有时站在外婆背上的背篓里,外婆教我认识土地里的各类作物,为什么要翻地?播种前为什么要挖小坑?怎么把种子埋到土里?如何浇水?如何施肥?啥时候生根发芽?啥时候开花结果?韭菜为什么堆土后变成了韭黄?怎么掰玉米?怎么把玉米粒拨下来?如何tao花生?哪些菜长好可以吃了?啥是主食?啥是菜?啥是粮食?啥可以榨油?哪个草药有什么用?……忙到11点午时了,地里摘点菜,回家做午饭啦,打米煮饭,外婆教我摘菜,往灶里放柴火,外婆沥米蒸饭炒菜,一碗饭一点菜,香喷喷,外婆说,我从小吃饭就很讨厌,不管吃啥碗里都要剩一小口,外婆称为顿顿有余。灶台下的灰里埋了几个小红薯,那是我下午的零食。

午饭后会午休一会儿,揉揉小眼睛,下午继续上山整理庄稼,还要打草,为各类牲畜准备晚上的口粮。外婆教给我哪些是喂猪的?哪些草兔子爱吃?……太阳下山,外婆背着满满当当的背篓回家,拿上长竹竿把稻田里的鸭子赶回家,外面寻食的小动物们也都陆续回家了。傍晚时分,五姨妈的收音机里总会放那首歌“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多年后,才知道那首歌叫做“涛声依旧”。

再挑水灌满水缸,准备晚饭,喂各类牲畜,晚饭后,收拾妥当,烧水洗漱,晚上8点多,上床睡觉,结束忙碌的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生活。

除了各类牲畜,外婆家里还养了很多蚕,每天都要摘很多桑叶来喂蚕,家家户户的田埂上都是桑树,摘下那翠绿茂盛的叶子是每天必做的工作,蚕对桑叶的消耗量巨大,撒一把桑叶,一会会儿功夫就被啃个精光,也眼看着虫卵变成密密麻麻的小虫,再满满变成大虫,直到吐丝成茧。听五姨妈说那时候的我根本不怕那小虫子,上去就一手抓一个,胖乎乎软绵绵的,为了避免那可怜的小家伙惨遭我毒手,外婆和五姨妈要随时看着我,我一抓住了就赶紧夺过来,现在想想真是出生牛犊不怕虎呀(想起去年在坝美村,在田园走了走,坐到亭子里时,发现围巾披肩上有一小段干草,大概1.5cm,想把它夹起来扔掉,谁知手一碰竟然动了,是条小虫子,没做好心理准备,一声惨叫,吓哭了)。一到秋天满树都是桑椹(我们叫桑per),随便抓一把,酸酸甜甜,吃得满嘴、满脸、满身都是紫红色,也就吃一次两次,凉,大多消化不了,吃后解大便都是紫红色的,大量的桑椹任其掉落,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行到城里,还卖得贼贵。

记得有一年,在外婆家,我得了腮腺炎(我们叫包耳寒),发烧,痛,张不开嘴,吃不下饭,外婆背我去镇上看医生,连续敷了好多天仙人掌,每天喝稀饭,很快也就好了。自有记忆以来,生病的次数不多,大多情形都还记得。

五姨妈年结婚,年生表弟。小舅外出务工,外婆有几年时间是一个人住。年小舅拆了部分老房子,修了如今的红砖房,年结婚,年生表妹。小舅和小舅妈常年外出务工,表妹和外婆住,表妹24小时紧贴着外婆,连睡觉一只手都要紧紧攥着外婆的脖子,像极了小时候的我,天天跟着外婆上山下地日晒,露在外面的皮肤黝黑黝黑的。不记得哪年,外婆砍了那棵老葡萄树,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柿子树,入秋后,树上挂满火红火红的果实,甚是惹人喜爱。

每年过年初四,是外婆儿孙聚会的大日子,清早起床,妈妈早早收拾好家里,催促着我们出发,走到门前弯下面的堰塘边,对着五姨妈家大吼一声,走了,翻过一个小山头,到大姨妈家集合,再一起出发,大人们一路走一路谈,小孩子打打闹闹跑跑追追,不一会儿功夫就走到了。外婆舅舅舅妈早就开始准备聚会的食材,大家一起分工帮忙,烧火的烧火,蒸饭、洗碗、摘菜、洗菜、切菜,炒菜。大人小孩2大桌子人,热热闹闹地吃饭。饭后,外婆带着女儿们到地里砍菜,一家一点,各自背回去慢慢吃。外婆特别讨厌打牌,所以家庭聚会都不打牌。男人们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商量年后的活路。小孩子满院子疯闹。下午4点就早早的开晚饭,吃完晚饭,带上外婆给的菜,大家又一路慢悠悠地走回各家。

年,我跟随父母转学到贵阳,之后有好几年都没有见过外婆,外婆没有电话,通常过年舅舅在家时,妈妈给外婆打电话我才说上两句。年-年妈妈回乡下住了几年,我有空时回去看妈妈,也会到外婆家去,特别喜欢外婆腌的水红萝卜皮,几小片粉红粉红的萝卜皮就能轻松地干掉一碗饭。年过年后舅舅带着外婆举家搬到了德昌,又好几年没见外婆,偶尔打电话或视频。年冬月,外婆80大寿,因忙着写课题我也未能回家祝寿。我每年回家也就1-2次,趁着妈妈和外婆视频聊天,我也蹭一蹭,撒撒娇。外婆总告诉我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年妈妈接外婆到贵阳我家小住了一段时间,我趁着假期回家待了几天,几年不见,外婆见我第一句话,总是问“你怎么还是那么瘦啊?多吃点饭。”我很遗憾那年没留下照片。

之后表哥、表弟结婚,舅舅带着外婆回了乡下,只有妈妈一个人回去参加婚礼,我很遗憾没能参加,借口依然是工作忙、没假期。

转眼,年2月过年,妈妈和舅舅姨妈们早就商量好了,要回老家,妈妈回去看妈妈的妈妈,顺便给我做咸菜。2月19日大年初四,清早,5点从贵阳出发,开车回到威远,五姨妈家集合。又几年不见,外婆见我第一句话,仍是问“你怎么还是那么瘦啊?多吃点饭。”握着外婆温暖的手,张开双臂紧紧相拥,在外婆这里我仍然是个宝宝,可以任意的撒娇。午饭时,外婆见我轻松吞下2大碗饭,甚是欣慰。饭后妈妈和姨妈们洗大头菜,准备做咸菜,我和外婆坐在洗手间门口观望,听她们说话,我拿出手机和外婆排了张合照,那是我和外婆的第一张合照,也是唯一的一张。一家人围着桌子做咸菜,两个人切,两个人包,一个人备佐料,一个人收拾,一个人带娃,外婆在一旁观望指导,这场面是我第一次见,录了一小段视频,没成想成了绝唱。

年3月19日早上7点,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外婆老了,我的心咯噔一下,才见过的外婆,精神奕奕,好端端的,怎么突然就老了呢?感受到了妈妈心里的难过,火速给家里人订火车票机票,全家人都在往那个叫做二甲坡、有家在的地方赶。这是自年后,一家人聚集最齐的时刻。

在下葬前,开棺与外婆告别,看着外婆安详的面容,好想再握外婆的温暖的手,再听外婆跟我说话,叫我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可是,都只能在回忆里、梦里了。

安葬好外婆,一家人浩浩荡荡,排着长龙,去给外公上坟。

家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请珍惜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常回家看看!

高铁已开通,回家只需4小时,一个周末即可,他们只想看看你,和你说说话,即使什么也不说,只要有你在,买菜做饭吃饭,简简单单就很美好!

鍾萍醫師









































白癜风医院济南哪家好
白癜风正规专业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xg/100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