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郎乡工作简报第九期
第九期
产业发展特刊
前言
年6月8日,《贵州民族报》在第A3版“安顺新闻”中刊发了该报记者李析晁的文章/图片“特色产业富苗乡——普定县补郎苗族乡产业扶贫工作纪实”;年5月24日,《多彩贵州网》在“安顺·脱贫攻坚”栏目刊发了该网站记者张露的文章/图片“普定县补郎乡多措并举兴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年6月2日《安顺日报》在第2版要闻版刊发了该报记者鲁开伟的文章“普定本杰村:产业循环效益显”,现将全部文章/图片转发如下:
特色产业富苗乡
——普定县补郎苗族乡产业扶贫工作纪实
年6月8日《贵州民族报》第A3版“安顺新闻”
记者:李析晁
补郎,苗语里称为“凉山垭口”,一个美丽而动听的名字。然而,这里的地理环境却不尽人意,山高坡陡,四周石漠化严重,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为了使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金山银山,群众的生活变得富裕,近年来,补郎民族乡干部群众抓住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奋起直追。
“要致富,先修路”,补郎民族乡秉承这一基本发展理念,用几年的时间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盘山产业公路遍布每一座山头,一条条通村通组公路窜起了补郎民族乡干群共同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昔日荒芜的荒山变成精品水果种植的花果山,田间地头变成致富的产业园;如今,种鹅、兔子、韭黄、菌棒、猕猴桃、梭筛桃及清脆李、枇杷成了补郎民族乡村村寨寨产业发展的标配,家家户户都有致富的项目。
截至目前,全乡种植韭黄亩,茶叶亩,年产10万棒的菌棒厂1个,种兔存栏只,商品兔存栏只、种鹅存栏只,肉牛存栏头,精品水果种植1.55万亩。走出一条村村有产业,户户奔小康的发展之路。
发展养殖:兔鹅齐奏富民曲
近年来,补郎民族乡按照普定县四大主导产业,韭黄、养兔、食用菌、茶叶的发展方向,坚持以坡地种精品水果、茶叶,平地种食用菌、菜蔬(韭菜),肉兔的产业布局,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大动作,重点发展林果、畜禽、菜蔬三大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路子。
“兔子产业是扶贫的好产业,长得快,卖得好。”在普定县补郎民族乡和谐村月亮山玉兔养殖基地,基地总经理张良向记者讲述了和谐村发展肉兔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经历。目前,该肉兔养殖场养兔规模已由最初的多只发展到现在只。
和谐村发展肉兔养殖
和谐村三年前还是一个大面积种植玉米的“空壳村”,在帮扶单位安顺日报社的指导下,调整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规模化发展肉兔养殖产业,村里的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开始走向规模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和谐村距离补郎民族乡政府所在地5.5公里,距离县城20公里,多山地,耕地少,全村总耕地面积.75亩,其中水田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占0.93亩。
年年初,在和谐村面临决战脱贫攻坚“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要如何在有限的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下寻求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径,成为摆在和谐村村两委及驻村工作组面前的工作难题。
产业发展是关键,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成为和谐村村两委及驻村工作组扶贫工作的重心。
说干就干,年4月,和谐村利用村级公司的发展资金在距村委办公室米处山坡选址建设肉兔养殖示范点,第一批只种兔入栏。
养殖基地总经理张良告诉记者,“短短三年时间,和谐村肉兔养殖产业规模从最初的只发展到现在年规模只,养殖二期新增四个养殖大棚,目前已经建设完成,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重庆、河南等地。”
在养殖基地,记者见到正在饲养兔子的陶九妹。“三年来,我一直在村养殖基地养兔,每月的收入超过元。”作为村里的贫困户,陶九妹说,三年前经过培训后我成为和谐村养殖基地的养殖员,不仅有工资收入,还有产业分红收入,丈夫在附近打零工,一月已有0多元的收入,她家于年脱贫出列。
走进翁卡村,处处种鹅声年底,从安顺日报社到补郎苗族乡挂任党委副书记的江富全到翁卡村走访,他发现,翁卡村不仅有发展种鹅养殖的有利地理条件,而且村两委班子思发展盼发展的愿望心切,在工作中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劲和凝聚力。说干就干,江富全与村两委及驻村干部商量,开始谋划如何带领村民发展鹅产业。经过对地理条件及市场的进一步分析,与村两委及驻村工作组多次到外地考察,确定了在翁卡村发展种鹅养殖的思路。
年初,翁卡村通过村两委多方努力下,通过引进公司合作,种鹅养殖项目成功落地,首批羽种鹅试养成功。
翁卡村种鹅养殖基地
“村里成立村级公司发展养鹅产业,目的是带动村里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江富全介绍,翁卡村养鹅项目以“村级公司”这个载体,促使“村级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有效发挥,贫困户在村级公司免费领养鹅苗,由贫困户自己在家饲养,待鹅长大后产蛋,再由村级公司以保底价回收。
年以来,翁卡村种鹅基地使当地8个村民实现了稳定就业,月均收入元,基地自年开始建设至今,已向翁卡村村民发放务工收入近50万元,有效带动了周围群众脱贫致富。同时,村公司分期向全村户免费发放种鹅,每户20羽,以每枚鹅蛋5元保底回收,下完蛋之后的老鹅,按照每斤9元保底回收,第一批免费领到鹅苗的贫困户已经将鹅出售,户均增加收入元。
目前,基地已经完成投资近万元,养殖种鹅1万羽,有孵化室15个,年孵化能力15万羽。下一步,将逐渐扩大种鹅养殖规模,力争在5年之内将种鹅养殖规模扩大到5万羽,年孵化鹅苗30万羽。
果树种植:绿了荒山富了民
补郎民族乡本杰村属普定县2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辖六个自然村,部分村寨属于梭筛水库库区移民村寨,全村总人口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现已全部脱贫。
该村完善的产业路及通组连村路,带动了村里的产业发展,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目前已修建水窖60个,机井一个,排洪沟1公里,硬化机耕道14条10.36公里,硬化通组路5条5.6公里,硬化入村路5.5公里。
0余亩的精品水果种植是本杰村经济发展的主打产业,其中种植梭筛桃亩,红不软桃亩,黑珍珠樱桃亩,五星枇杷亩,椪柑亩、沃柑亩、软籽石榴亩。覆盖了该村所有农户。
在本杰村下寨组,村民杨明秀正在地里打整自家的果树,她告诉记者,“现在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自家种植了多棵椪柑树和多棵黑珍珠樱桃,每年卖水果都要有两万多的收入。”
本杰村村民采摘枇杷
本杰村毗邻夜郎湖,环境优美;在完善精品水果种植的同时,还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打造集观赏、游玩、采摘的农旅结合发展之路,同时建有酒厂和肉牛养殖场。
“酒厂每天能产酒余斤,每斤销售12元,产值元,除成本能盈利元。同时所生产的酒糟又可解决养殖场50头牛一天的精饲料,大大降低饲养成本。养牛预计每两月出栏一批,年出栏头。”村委副支书蔡钢介绍说。
记者在补郎民族乡上寨村猕猴桃种植基地看到,多亩的猕猴桃长势喜人,果实挂满了枝头,20多位村民正在果园里剪枝、梳果。
上寨村河头上组务工村民在给猕猴桃剪枝梳果
上寨村村委员刘德兴告诉记者,“我们基地是在年开始建设的,现在每天有7人左右在基地务工,多的时候一天就有70多人,年到现在已发了80多万的务工工资,猕猴桃去年初产就挂果1万多斤,今年仍属于初产期,亩产已有0斤左右,如按今年的市场价格每斤6元计算,亩就有万元的收入,8年后猕猴桃进入丰产期,到时每亩能产斤左右,经济收入相当可观。”
万江龙是上寨村河头上组的致富带头人,当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在种植基地指导务工村民对果树进行剪枝、梳果。据他介绍,“当初我觉得这个地方的气候和土质很适合栽种猕猴桃,但那时又不懂种植技术,就自费到修文等地去考察学习,回来后就下定决心发展这一产业。”
仓田村是补郎民族乡的鱼米之乡,有小江南之称的美誉。在仓田村韭菜种植地里,普定县仓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陈登华正在地里查看韭菜长势情况;据陈登华介绍,目前仓田村建有1个年产10万棒的菌棒厂,韭菜种植亩,利益联结45户贫困户,陈登华自己就管理了3亩多韭菜,说起韭菜的经济价值,陈登华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韭菜一年大概能割10茬,每斤净利1元2角左右,每亩纯利润为1万元,并且韭菜种下去1次管5年,五年后,再将一窝分为四窝继续循环种植,比种植传统玉米划算太多了。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大山住进新家园
几年来,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补郎民族乡抓好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人搬出了大山。为了让易地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乡结合搬迁群众自身条件,对搬迁户进行创业、就业培训,基本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部分搬迁户通过开设烟酒铺、小吃店实现了稳定增收。
在新秀搬迁安置点的制鞋厂里,工人们正在机器边忙碌着。车间主管谭建祥介绍,“她们都是搬迁群众和附近村民,我们加工生产的产品属于外销产品,主要销往美国等国外,每年光我们补郎民族乡车间就要生产10多万双鞋,订单量大,大部分时间工人们还得加班才能完成订单任务。”
搬迁户常国翠说,“我是去年就来厂里上班的,家里一共有6口人,住在平方米的新房里,上班每月有2元左右的工资,在家门口既有收入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心里挺开心,以前的日子根本就无法与现在比。”
新秀搬迁安置点
搬迁只是手段,解决好后续搬迁群众生计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目标。
在补郎民族乡本杰村安置点,8排安置房在通村公路旁整齐排列,安置点共安置了26户偏远小组的群众,来自该村杨柳井组的搬迁群众李龙祥刚从村公司养牛基地下班回家吃饭,他指着两个大山夹缝中的村寨对记者说,“以前我家就住在山间的山旮旯里,道路修不通,回家难,走出来也难。”
如今,李龙祥一家不仅走出了大山,他还在村公司养殖场当起了管理员,每月有多元的收入,同时,他还和妻子在家养了11头母猪和3头牛,一年下来,家里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现在,村里盘活了土地,发展了产业,只要勤快都有事做。”李龙祥高兴的说。
普定县补郎乡多措并举兴产业
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年5月24日《多彩贵州网》“安顺·脱贫攻坚”栏目
记者:张露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张露)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普定县补郎乡按照省、市、县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安排部署,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民族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以县“三种一养”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补郎苗族乡总人口人,辖11个行政村,年全乡共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基本消除贫困户。
5月21日,补郎苗族乡上寨村村民万江龙正在猕猴桃基地疏果,“最近主要是疏果,把长得好的留下来,不好的去掉,以免抢走主果水分。以前种包谷,挣不了钱,现在种猕猴桃,经济价值高,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作为村合作社的股东之一,现在的他每天奔波于基地,却乐此不疲。
村民在猕猴桃基地务工
补郎苗族乡上寨村村委员刘德兴介绍:“我们村年开始发展猕猴桃种植,目前余亩猕猴桃已经挂果,一亩种50棵猕猴桃树,一棵树产40斤左右,亩产两千斤。七至八年后,预计亩产5千斤。以前没有什么产业,现在不一样了,成型的产业不但为我们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还带动村民务工增收,从年到现在,我们开出务工费8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突出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力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在补郎苗族乡仓田村韭菜种植地里,普定县仓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登华正在地里查看韭菜长势,陈登华介绍,目前仓田村共有韭菜种植亩,利益联结45户贫困户,而陈登华自己就管理了3余亩韭菜,说起韭菜的经济价值,陈登华打开话匣子,“种韭菜一年大概能割10茬,在6、7月份每割15天割一次,并且韭菜种下去1次管5年,五年后,再将一窝分为四窝继续循环种植,比种植玉米划算太多了。”
陈登华正在地里查看韭菜长势
在翁卡村,余只鹅将山林勾勒出一抹白色,和谐村的肉兔养殖,使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本杰村精品水果种植、养牛等产业,种养结合,村民致富新路越走越宽,这些都是补郎苗族乡脱贫攻坚的缩影……
翁卡村的鹅养殖产业
据了解,在产业发展中,补郎苗族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借助乡、村公司平台作为依托,对各村产业进行监督指导,提供技术、资金周转等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乡、村公司管理办法,对公司产业发展方向、产业谋划进行把控;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发展,发展壮大产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产业发展都与合作公司签订订单农业。
和谐村的肉兔养殖场内,村民在为兔子投喂饲料
截至目前,补郎苗族乡种植韭黄亩,茶叶亩,年产10万棒的菌棒厂1个,种兔存栏只,商品兔存栏只。种鹅存栏10只,肉牛存栏头。精品水果种植1.55万亩,主要发展梭筛桃及清脆李1亩、种植黑樱桃亩、枇杷亩、沃柑亩、蜂糖李亩、猕猴桃亩等。
下一步,补郎苗族乡将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把补郎苗族乡建设成为农业特色产业乡镇,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普定本杰村:产业循环效益显
年6月2日《安顺日报》第2版要闻版
记者:鲁开伟
普定县补郎乡本杰村位于夜郎湖边上,站在村里的山头,即可俯视美丽的湖光山色。
本杰村属于普定县2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年前,该村贫困发生率为47.4%,土地相对贫瘠,坡高山陡,人均耕地面积0.亩。
“本杰村依傍夜郎湖畔,山地贫瘠,既是劣势,也有优势。”本杰村党支部书记贾友华说道,自脱贫攻坚以来,该村结合实际情况,驻村工作组与村支两委协商多次后对全村产业发展作了整体规划。首先是近期规划,2至3年内,主要以发展林下套种经济作物为抓手,护好经果林,带富贫困户。其次是长期规划,依托夜郎湖现有资源,走农旅结合发展道路,实现“接二连三”,延伸产业价值链,提升贫困户物质生活水平。
自从年以来,本杰村相继种植精品果树面积达0余亩。其中梭筛桃亩,红不软桃亩,黑珍珠樱桃亩,五星枇杷亩,椪柑亩,沃柑亩,软籽石榴亩,覆盖了该村所有农户。
走进邻近夜郎湖的本杰村下寨组,村民杨明秀正在地里打整自家的果树,她告诉记者,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自家种植了多棵椪柑树和多棵黑珍珠樱桃,每年卖水果都要有两万多的收入。
夜郎湖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环湖路等交通设施的完善,加上现有的樱桃、枇杷、椪柑等精品水果,吸引了不少客人到该村采摘、游玩,特别是周末时,更是每天都有20多辆小车载着亲朋好友一起来采摘。通过果树种植,不仅带动了农户参与种植和务工就业,还带来了收获季采摘游收益,村民不再需要将果树上的果实采收下来运出去销售,一到果实成熟的季节,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来到果林里自行采摘。
种植并不是本杰村的唯一产业,该村村级公司建设了酒厂一个,养牛场一个,酒厂日酿余斤纯玉米酒,该村利用每天产生的酒糟养牛,大大降低饲养成本。利用闲置土地种植牧草,解决养牛产业青储饲料问题。同时,牛粪进入沼气池,沼气池将牛的粪便转化为沼液沼渣,沼气解决酒厂的燃料,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对果树进行施肥,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入。
走进养牛场,一排排黄牛正悠闲的吃着牧草,不时还仰天长啸、牛气冲天,普定县本杰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刚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开始养殖肉牛以来,已经相继卖了6头牛,效益已经初步显现。
“我们村公司养殖以瘦牛育肥为主,能繁母牛为辅。目前养牛50多头,预计每两月出栏一批,年出栏头以上。”蔡刚说道,该村延伸产业价值链,发展循环经济,大大降低村里产业生产成本。
近年来,该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产业路网逐步形成,同时结合本村实际,借助夜郎湖的湖光山色,依托现有的樱桃、枇杷、桃子、梨子、椪柑等精品水果资源,全力打造集观赏、游玩、采摘为一体的农旅结合发展道路,延伸产业价值链,形成了产业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目前,该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47.4%降至0。
对于下一步的产业发展,贾友华表示,该村将沿着循环经济和农旅结合的思路联村打造,进一步抓好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收入。在养殖方面加大投入,发展林下养鸡,养兔,养蜂。在果树种植方面引进精品水果新品种,合理规划种植,为四季精品水果生态采摘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乡村旅游方面下功夫,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提升农户环境卫生意识,加大生态采摘宣传力度,开设农家乐,解决游客吃住行问题,增加收入来源,全力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编辑:李鑫
审核:江富全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xg/1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