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张三谈谈张三的由来
没有人能抗拒张学友的诱惑。逃犯沉迷于学友演唱会,欧阳锋沉迷于与丐帮最帅帮主的比武,万梓良痴痴的等着学友哥请他吃饭。
图为请万梓良吃饭的学友哥一如没有一个张三能忍住不去触碰法律的底线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会迷恋世上一切奇怪的东西(不触犯法律与道德底线的前提下),最近就迷上了神似张学友的罗翔老师讲刑法,痴迷于法外狂徒张三的一系列离奇经历,张三的罪恶令我大开眼界,毕竟是个守法公民,我想象不到人世间有那么多罪恶,原本只晓得他贪污了女同事的韭黄,化身齐秦想要带人飞翔。非法制毒什么的我是想都不敢想的。罗云社视频浩如烟海,作为一个学法律的小学生,我能接触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为快速了解张三其人,我上知乎查找了张三的罪行,然而张三的罪行似乎罄竹难书,居然没有好事者做出完整的总结。张三一如司法界的匈人,带来一片混乱,却不知他何时出现,也不知他何时消失。
图为分享张三经历的罗老师张三,你他娘的还不如哈雷彗星。
本着当代青年知道分子的求(好)知(事)精神,我对张三的过往进行了考证,希望能找出张三的来历,发现是怎样离奇的经历使得张三犯下这样的罪行。研究发现抢过劫,被抢过,杀过人,被杀过,坐过牢,制过绿色海洛因,喜欢看小姑娘洗澡,和李四相爱相杀,数次给李四下过色泽鲜艳的毒药,强奸过张三自己。再往前,发现他是貂蝉心中的吕布,大莲妹妹的六哥哥。再往前,翻到了水浒传,山东的张三是宋江杀阎婆惜的导火索,这次张三拥有了姓名——张文远。嗯,是威震逍遥津那位了,吓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应该是犯了危害公共安全罪,河南的张三匪号过街老鼠,长期伙同李四结成犯罪团伙,长期非法研发开心农场,最终被鲁大师请去吃了典明粥,顺带一提央视《水浒传》电视剧里没收了高衙内作案工具的也是这位,算是最接近罗翔老师描述的张三的人了,姑且视为张三初号机吧。
宋代精神小伙张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书中人物的语言生活习惯反映的是宋元时代的状况,《水浒》里西门庆去王婆那喝个茶尚且要加松子,到了《金瓶梅》就只知道吃猪头肉打卤面了。张三见于《水浒》,可见宋元时代张三就是人民群众艺术中喜闻乐见的配角了,一如张龙赵虎董超薛霸。更早的,宋代刘辰翁词云:“沧洲揽结芳成艾,唤作张三李五”。再往前翻书,王安石有诗:“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失脚落地狱,将身投镬汤”,可见元丰年间张三就不是什么好货色,作孽下了地域,至于具体犯了什么罪,拗相公没有明说,只说“昨日见张三,嫌他不守己”,想来张三不是个男女关系检点之人,想是犯了什么花案。
张三李四的不清不楚,宋代便有了。通过掌握的史料来看,二人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僧人释宝印有偈:“胡张三,黑李四。不会禅,不识字。”这二位都是不服王化不敬佛法的刁民,闹将起来,想来是压制不住的,闹到了武斗的地步,宝印和尚为我们记述了这二位打斗的经过,“胡张三背手张弓,黑李四反身架箭”,剑拔弩张,矛盾不可调和。王安石旷世奇才,鱼食都咽得下,面对这桩公案尚且不能明辨,不得不拉起了偏架,写道:“莫嫌张三恶,莫爱李四好”,但终归是没用,直至21世纪,张三暗杀李四即遂,才算事了。
张三李四到底是为何结怨呢,我继续翻书,终于在《全唐诗》里找到了关于张三最早的记载,何承裕有诗“晓来犬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唐宋之际汉语类似今天的客家话,吕和李发音接近,李四想来是吕四误传了。何承裕是唐末宋初人,后晋天福年间的进士,想来张三李四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好你个何承裕,想来是你调戏了张三李四的妻子,然后嫁祸给这二人,搅得张李千年不宁,把好端端的张三逼成了心理变态,犯罪天才。
《水浒传》里的张三有有名字的,也有没名字的。张三云云,不过是个代号。可为什么偏叫张三。这一切与唐代人喜欢以次第称人的习惯有关。这种习惯古已有之,汉朝淮南厉王就称汉文帝为“大兄”,顾炎武以为文帝并非刘邦的长子,这样恐怕不妥。但考虑到当时高祖诸子还活着的人中,汉文帝最大,也没什么问题。这种习惯汉晋尚且不显,到了北朝方才流行开来,北齐颜之推的时代族内以次第称呼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甚至一种敬称,《家训》称:“凡与人言,言己世父,以次第称之。”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唐代,以排行称呼人几乎成了士族间烂大街的习惯,下及士族,上达天家。唐太宗的小名就叫二凤。唐玄宗行三,睿宗总是以三郎称之,与宰相议事时,不自信的旦总是问道:”与三郎议否?“。可见以排行称呼,在唐代的社会已经是约定俗成了。这个时代以排行称呼开始不再局限于同一家族,朋友交往间也互相以排行称之。韩愈有首诗叫《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二十二就是白居易。著名的传奇《霍小玉传》里,男主李益被人唤作十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用排行称呼人不仅限于男性,《太平广记》中花仙就称呼风神为封十八姨。
北朝至唐代这段时间以次第称人的流行,与北方士族的兴起和全盛是分不开的,永嘉衣冠南渡,来不及跑的北方大族们面对蝗虫似的乱兵,只好结寨自保了。如此家族的背景和身份就显得格外重要。唐代的顶层政坛更是关陇贵族和河东士族的天下,姓氏+排行无疑是快速表达自己身份、来历、家世的最好方式。好比守睢阳的南霁云被称为南八,就相当于今天的南家八少爷。随着晚唐的争乱,京兆韦、河东柳这样大族也随着朱全忠大清洗的滚滚人头日渐没落,以次第称呼人的风尚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平民化了起来。以姓氏+排行称呼人成为了一种平民化的习惯,于是张三作为古代版的路人甲,开始在百姓间广泛的流传,直到今天。人人都骂张三,人人都是张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xg/10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