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韭黄第一村ldquo一窝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5.html

七月流火,普定广阔的大地上,由南至北、由北至南,无论是坝区或是山地,处处可见青葱墨绿的连片韭黄。

“中国韭黄看贵州,贵州韭黄看普定”。

在普定县,不得不提最早开始种植韭黄,因韭黄得名的白石岩镇韭黄村。近日,记者来到韭黄村,探访这个因韭黄得名的村寨故事。

每天天不亮,74岁的韭黄村村民杨守禹老人都会到韭黄地里查看韭黄生长情况,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半个多世纪。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有种韭菜、捂韭黄的习惯,20岁刚出头,我们家的地里种的韭黄除了自己吃,还会拿出少量到集市上售卖。”杨守禹向记者介绍,发展到今天,茎白如玉、鲜嫩脆滑的韭黄已经成了村子的致富产业,和村寨的几代人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嫩绿的韭菜如何转变为金黄的韭黄呢?在韭黄村,关于这金灿灿的一窝菜,有着一段动人佳话。

上世纪30年代,在村庄遭遇一次泥石流后,嫩绿的韭菜被冲压在泥土下,10余日后,泥土覆盖后的韭菜挖出后自然转变为金黄色,并散发出独特的香气。

就这样,周边寨子的村民逐渐掌握了通过培土来遮光的韭黄种植技术。

到上世纪50年代,在韭黄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韭黄。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更好地使用培土种植韭黄,村民在地里间隔一定的距离,垄起1.2米的泥土,当地人称之为“挖战壕”。将韭黄的茎埋于土中,在1个半月的生长周期内,韭黄每长高一截,就捂住一截,共实施4次,盖土,直至垄土高度在1.5米左右。

然而,过去“战壕式”的单沟韭黄种植方法不仅产量较低,并且在降雨增多涨水时,严重影响韭黄的产量。后来,村民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了双沟式种植方法。

年,韭黄村村民杨守华在自己种植韭黄的过程中,尝试使用补鞋匠使用的牛毛毡,制作了四方形的遮光罩来捂制韭黄,结果,确实能让韭黄变黄。

直至年,普定县科技局从上海引进了使用乙烯制作的专用遮光筒,经过多次改良和实验后,形成了现在的锥形黑色PVC无害塑料套筒罩。使用该种专用遮光筒后,韭黄最长可以生长到90公分到1米,相较于传统培土的方式,韭黄种植效率进一步提高。

年,“白旗”韭黄荣获国家地理标识,成为普定县韭黄产业发展中的一块金字招牌,市场、价格优势逐步凸显。

上百年过去了,韭黄逐渐成为韭黄村村民走街串户、过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一道饭桌上的地方特色美食。

时光荏苒。现在已经古稀之年的杨守禹老人,在见证韭黄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资深”韭黄专家,成为村级合作社6名技术管理员之一,每个月元的务工工资。

目前,韭黄村通过成立村级合作社和村级公司,带动发展韭黄种植面积达亩,年向村民累计发放务工工资万元,韭黄产业从分散式、零星式种植发展为集中连片化种植,远销省内外市场,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一窝韭黄见证一个村的产业进步,一段历史见证一个产业的文化起源。年以来,普定县因地制宜,作出将韭黄作为“一县一业”全面实施的决定,在全县规划实施种植韭黄10万亩。这段由韭黄村流传下来的佳话,在更广阔的天地续写着关于韭黄的美丽故事。

           来源|贵州日报

           记者|金秋时张赛

        编辑|王诺兰(实习生)

           审核|石培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xg/11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