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产业系列报道之三一村一公司,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立秋过后,普定县马场镇土牛村韭黄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在地里熟练地将一丛丛带着黑色“帽子”的韭黄摘掉帽子,不一会儿,遍地的金灿灿的韭黄格外醒目,散发出阵阵独有的香气。土牛村村支书彭清贤(左一)和村干部查看韭黄“多亏了注册‘一村一公司’的万元启动资金,我们村韭黄产业实现规模化种植,面积超过0亩咯!”土牛村村支书彭清贤在地里自豪地介绍着,“而且,一般的韭黄一年割两茬,在我们土牛村,韭黄可以割三茬。”韭黄长得好,比其他地方多收一茬,和当地良好的土壤自然条件分不开:土牛村地处夜郎河上游的河谷地带,田多地少,河流冲积形成的土地平坦肥沃,是发展种植农业的一块“宝地”。
这些年,眼见着周边不少村寨逐渐发展起来的韭黄产业,彭清贤心里也寻思着,如果土牛村种韭黄,效益一定不比其他地方差。一直以来,土牛村多亩耕地面积中,多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单位土地效益并不高。年左右,有部分村民曾尝试种植韭黄,但因分散、零星种植,终以失败告终。
彭清贤深知,不成熟的技术、不成规模的产品、不通畅的市场渠道是土牛村尝试发展韭黄产业路上的“拦路虎”。
如何将单打独斗的个体户聚拢成抱团发展的集体?
年9月,普定县对全县个村居投入1.72亿元“资金池”,每村万元,创办村级公司,每个公司自主发展产业,破解空壳村和农村空心化问题,拉开了“一村一公司”的序幕。
土牛村发展韭黄的新机遇终于来了!年9月,土牛村成立村级公司——普定县民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有了钱,年春天,土牛村加快土地流转,首批完成多亩韭黄集中种植。
在马场镇镇级平台公司的技术指导下,土牛村彻底改变了过去分散的小农种植习惯,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并与周边的云盘村、湾寨村等村“抱团”发展韭黄产业,初步实现了产业集约化发展。土牛村一角去年,土牛村韭黄喜获丰50万斤,价值9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24万元,实现贫困户分红17万元,村庄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零到有、产业机耕道四通八达。
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带动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基地务工脱贫增收。短短三年,该村累计发放务工工资余万元,利益联结覆盖户建档立卡户人。
土牛村建档立卡平贫困户马可一家曾因妻子大病,家中仅靠几亩玉米地勉强维持生计,自从村里成立了村级公司以后,马可和其妻子不仅实现在基地务工,还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欢喜事是一桩接一桩。
“我家3亩地都流转到村里种韭黄去了,每年土地流转租金元,马可和妻子两人每月的工资加起来在元左右,一年下来务工工资就有4万多块钱呢!”马可跟记者算着自家的收入账,笑得合不拢嘴,他还告诉记者,自己一家在去年顺利脱了贫,相信今后日子会越来越安逸!
纵观普定县,像土牛村一样,各个村通过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努力发挥“一村一公司”组织形式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用活、用好产业发展资金,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壮大。普定县韭黄产业遍地开花,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个村万资金不算多,但全县个村居,村村有万,无疑为各个村的村集体注入万发展启动金,为韭黄产业在全县落地开花注入了活力,为各村广大干部群众打下“强心针”。
近年来,普定县以“一村一公司”为主体,动员广大群众摒弃原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传统生产,走“村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分散的农户向龙头企业靠,共整合财政资金万元,撬动产业扶贫子基金1.88亿元、社会资金万元、融资2.3亿元支持韭黄企业发展,初步形成一头牵农户、一头连市场的产业化“链条”,推动了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普定大地上,韭黄产业落地开花,黄土遍地生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金秋时梅世桂编辑向淳编审胡丽华袁国彬
上一篇文章: 人报甘头条韭黄遇上税务蓝,凛冬时节分 下一篇文章: 从8000亩到10万亩普定县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zf/1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