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美食共和家族企业家宴
民国建立,民主和自由成为社会主流,告别了清代的专制和垄断,在这个大背景下,民国之后,宫廷菜的独特和禁忌性、至高无上性,都逐渐黯淡了下来。宫廷厨师、官宦家厨和大家族的厨师都流落到民间,一些开始自己开饭店,一些到新的富户和权贵家中做厨师。这是一个美食大交融,宫廷菜、贵族菜大众化的过程,大大推动了美食的繁荣和发展。
英国女画家ElizabethKeith的木版画,展现了清末民初的中国市井风貌。
民国饮食发展有个显著的特点,八大菜系逐渐形成,区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把菜系推向了新的高峰。地域性特点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个城市——南京、北京、上海、重庆,可以说是民国时代的四个“美食之城”,对菜系和中国美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是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吃家们自然也名家迭出,不论是文化名人、军政要人还是地主富豪,都不乏美食达人,讲吃论吃,研究吃的,也蔚为风潮。其中一些有影响力的吃家,由于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加上社会变革带来的美食融和,纷纷在家乡美食的创新提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各大菜系的最终定型也形成了推动。
袁世凯(年—年),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
民国吃家第一人还要算袁世凯,因为他的人生和经历,特别是在吃上太有代表性了:他是清廷高官,喜好清宫菜;他还是民国大总统,钟爱家乡河南的美食;他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长做菜,包括苏菜、天津菜、高丽菜。袁世凯在历史上一直以负面形象示人,但客观地说,在清末和民国时代相当一段时间内,他在社会改革方面做了不少实事,堪称时代先锋人物,就美食来说,他也是有贡献的重要吃家。
袁世凯奉行“能吃才能干”的信条,常把“要干大事,没有饭量可不行”挂在嘴边,自己饭量奇大,也号召儿女们多吃,以成大器。在担任民国大总统期间,袁世凯家里例行每周日和妻妾、儿女一起用餐。
美食共和
袁一生保持了对宫廷菜和家乡菜混合的热爱。在宫廷菜上,有个标准,凡是慈禧喜欢的,袁世凯都喜欢,特别是清蒸鸭子,这道菜是乾隆皇帝的最爱,慈禧的最爱,也深得袁世凯的钟爱。
清蒸鸭子的鸭子是袁世凯专门饲养的,采用的是填味法,味道鲜美,大补肾元。
清人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袁慰亭(袁字)喜食填鸭,而饲之法,以鹿茸捣碎拌以高粱喂食。”鸭子要选取“禽属之善生者,雄鸭是也。烂煮老雄鸭,功效比参芪。诸禽尚雌,唯鸭尚雄;诸禽尚幼,唯鸭尚老。雄鸭为福,滋味如一。”我们常说的老鸭汤就是最好的解释。
袁世凯和慈禧一样,最爱吃清蒸鸭子的鸭皮。用象牙筷子把鸭皮一楦,三卷两卷,整个鸭皮就扒了下来,大口嚼着,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从这一点看,袁世凯是有“吃相”的,这一点是我反复强调的:在美食上,不同的美食一定要有不同的吃相配合,有时候一定要吃得豪放才能品到美食的本味。比如手抓羊肉,比如猪蹄儿、猪头肉等。弄得太精细了,吃起来很不过瘾。
袁世凯喜欢的另外一道清宫美食是“清炖肥鸭”,这道菜是由慈禧钟爱的“糯米八宝鸭子”改进而来的。
《玉香缥缈录》记载:“慈禧的清炖肥鸭便是太后所喜欢吃的一道菜,鸭子去毛,去内藏,洗净,然后再加调味品,把它来装到一个瓷罐子里,再把瓷罐子装到盛了一半水的钳锅内,文火蒸着,一连蒸三天,鸭子便酥了,酥到只需要用筷子轻轻一夹,就分开了。”慈禧太后最爱吃鸭皮,是这道菜的精华。据说,慈禧几乎顿顿都有鸭菜,但做法不同。
袁世凯鸭子的吃法是在清炖肥鸭的基础上,结合糯米八宝鸭的做法,在鸭肚子中醸入糯米、火腿、酒、姜汁、香菌、大头菜、笋丁等。然后再隔水蒸,慈禧的做法是用清水蒸,但袁世凯是用鸡汤来蒸,也是蒸三天,鸡的味道能慢慢地融入。从美食的角度,袁世凯的创新很值得肯定。这道菜很有些“共和”的味道。鸭肉的特点是鲜美,肥而不腻,香鲜。此外,鸭肉还有滋阴养胃、沥水、消肿的作用。袁世凯加入了糯米、口蘑之后,也有了壮阳的作用。
清代养生专家王士雄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鸭肉:“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行精,消螺蛳积。”即能抵御吃螺蛳肉可能造成的寄生虫危害。中医认为鸭血可补血、解毒,鸭油可治风虚寒热,鸭头可通利小便,可治水肿、惊悸、头痛。
各色家宴
袁世凯每天的饮食习惯大概是,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先喝一碗人参汤,6点多吃早饭。其人参汤的做法是,把人参放入带有螺丝盖的沙罐内,盖上孔系有绳子的小砂罐内加水。再将砂罐置于盛水的大口铁壶内,罐体下沉适当位置后,将罐盖之绳,系于铁壶的提手上,然后用火炖。炖好用纱布将人参滤出,汤即可饮用。这可能与袁世凯曾在朝鲜担任总督时养成的习惯有关。
袁世凯的早饭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鸡丝面,这种面是从河南潢川专门运来的“潢川贡面”(历史上也叫“光州贡面”),到现在也是河南名吃。
据《光州志》载:唐代、潢川已生产挂面,当时“风销华夏,夺魁九州”,被人们称为“光州魁面”。传说,到宋朝时,光州州官令工人将这种面去其头尾,取其中间,匀截成20公分左右的长度,用红绿纸卷成园筒形,每筒半斤,作为礼品进献给宫廷,宋仁宗食后,大赞:“美哉,光州贡面!”潢川贡面,条细如丝,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洁如银,下锅就熟,久不粘汤。清水下,爽利可口;兑汤下,香甜味美。
袁世凯一妻九妾17个子女,加上随从,大概有几百人开饭。但袁世凯堪称节俭,全家只有一个膳房。各房在这里统一定制,需要时,专门有一个跑膳房,把菜放到转筒中,分送到各房中,标准都是“四菜一汤”。只有原配于氏,有自己专门厨师的厨房,各房姨太太也有自己的小厨房,但没有专门厨师,是随身丫头自己做。袁世凯平常是不吃“燕鲍翅”之类的山珍海味,他的喜好非常固定,而且菜位置摆放也很固定—清蒸鸭子一定是放中间,韭黄炒肉丝是放东面,红烧肉是放西边,还有蹄膀儿肘子。
袁世凯的姨太太也常会做拿手菜给他吃。袁世凯在朝鲜做过总督,娶了三位朝鲜姨太太,其中一位还是朝鲜皇族。
袁世凯最宠爱的是大姨太和五姨太,五姨太是天津杨柳青人,烧的一手好菜,不仅遇事有决断,还能管家,照料女儿们的日常生活,很有才干。袁世凯爱吃的韭黄炒肉丝以及红烧肉,最开始就出自她的手,后来家厨学会,成为袁家的常菜。
韭黄炒肉丝的做法是:
将去皮的五花肉切成两寸半长的帘子棍儿丝,川菜中叫切做二粗丝。洗净,切成寸断,从油勺,油热,先下肉丝翻炒,再加姜末面酱,炒熟,再加料酒,酱油,折韭黄(把韭黄倒入锅内),翻几下,下盐找口,点汤,挂芡,淋花椒油,出勺(即出锅)。
这道菜鲜嫩可口,袁世凯最喜欢用这道菜夹馒头吃,非常下饭。韭黄又称韭芽,黄韭芽,是韭菜经过软化栽培而成,这种办法始于西汉,以四川成都地区出产得最好,远销香港和东南亚。韭黄虽然是韭菜软化,但如果太软也会破坏口感,成都地区韭黄的特点是保持了一定的脆度,鲜嫩可口。我曾经问著名诗人杨黎,他也擅长做菜,如何处理韭黄,他的办法就是清炒,只放油和盐。我有次做菜是用韭黄和韭菜各一半,加上肉,包饺子,口感比纯韭菜肉的饺子要滑软可口。五姨太还擅长做红烧肉,红烧肉是中国菜中的一道大菜,不下百种做法。五姨太的做法是天津本地的。这道菜非常下饭,袁世凯非常爱吃,他还经常喜欢用油面筋来打底。这种做法很像川菜中的烧白,苏菜中的梅菜扣肉。天津菜虽然叫做红烧肉,但实际上是蒸菜。
天津红烧肉的做法是:
把五花肉煮到五六成熟,然后放入红锅,加糖色少许,煮成金黄色,叫做油勺,用旺火热油,将肉用铁筷子穿起来,放到锅中炸一分钟,让走油水,肉皮见小泡即捞出,切四分长一分厚的条,用中碗将姜料放入碗底,再把红烧肉放其上,放盐,加料酒,蒸透,合成拼盘,倒扣过来上桌。
年,担任大总统的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赞成和反对的人都很多,僵持不下,袁世凯也很犹豫。但大儿子袁克定想做太子,和五姨太联合,怂恿袁世凯称帝。这年的9月16日是袁世凯的56岁生日,他们精心准备了一桌盛宴,除了水陆八珍之外,每道菜的上边都有一条用面粉做成的五爪小金龙。袁世凯看了很开心,认为是吉兆。席上,五姨太极尽奉承,给袁世凯夹肉添酒,说:老寿星吃了这顿金龙宴,很快就会成为先皇了!在座的人,包括袁世凯本人在内,无不为之色变。
为了让袁世凯登基称帝,袁克定还做了一件非常低劣的事,就是专门做了一张假的顺天日报,刊登拥护袁世凯称帝的消息,骗取袁世凯误会。最终在年元旦登基。但两个多月即宣布取消帝制,本人也病逝。五姨太金龙宴上“先皇”一语成谶。
袁氏创新
袁世凯的主食有鲜明的河南特色,食谱也几乎一成不变,除了面条和馒头,还有稀饭。粥品中他最喜欢的是绿豆糊糊,用磨碎的绿豆做成。平时的晚饭按部就班,到了周日晚上的晚饭就是全家聚会,要丰盛得多,各房姨太太也往往会拿出好菜来让大家品吃。袁世凯非常喜欢二姨太做的熏鱼。
熏鱼的做法是:
把炸成金黄的鲤鱼,放上葱姜,料酒,酱油、白糖浸透,然后用红糖、面粉和匀,在铁锅里熏制而成。三姨太拿手的不是做菜,而是弹琴。在袁世凯隐居洹上时,经常在府邸荡舟赏月,三姨太陪伴左右,弹琴相和。兴致高时,袁世凯也会做诗,有一首《晚阴看月》:“棹艇捞明月,逃蟾沉水底。搔头欲问天,月隐烟云里。”这首诗算是袁世凯作品中比较雅致的。他的诗歌多充满了霸气,有一首《登楼》:“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登楼远眺,而觉北斗星矮、太行山低,显示出其目空一切的气度。
袁世凯让子女们在中南海养鱼和螃蟹,等到秋天的时候捕来吃。每天,袁世凯的儿女都要来问安,格式是:“爸爸,吃得好,睡得好。”袁世凯会程式化地问,最近干了什么,看书了没有,要好好看书。然后说“去吧”,作为回答的结束。儿女们鞠躬,倒退着出屋。很有皇家的规矩感。
少奶奶们每天也要请安,时间大约是每天中午十一点前后。管家会先到各房去喊,说:“总统要吃饭了!”少奶奶们一起来,问:“爸爸,吃得好,睡得好。”袁世凯一般回答说:“好了,去吧。”然后开饭。
袁世凯经常找儿子们一起吃饭,这对儿子们来说是很痛苦的,因为吃饭的时候没有一点自由。有一次袁克文陪袁世凯吃饭,吃的差不多了,袁世凯又递给他一个滚热的大馒头,那时候讲究:“老者尊者赐,少者卑者不可辞。”袁克文只好接下来,实在吃不了,就把热馒头掰开成一块块,装作吃,实际上是藏到袖子里,胳膊都被烫伤了好大一块。
在遇到“四时八节”的时候,袁府的礼制和前清皇家还是有相似之处的。除夕之夜,大厨准备好中西两种菜肴,都搬到中南海的居仁堂内,座位十分讲究,按尊卑次序安排,袁世凯必须坐北朝南,他的餐具要比别人大上一号。吃过团圆饭,姨太太、儿女和少奶奶们要依次来叩拜,以表示辞旧迎新,恭贺新春。叩拜的顺序是——姨太太、儿子、女儿、儿媳、侄儿侄女,最后是男女佣人们分成几批前来叩拜。
袁世凯的餐具都是大一号的,大瓷盘,大瓷碗,他喜欢用大号的餐具,吃起来痛快,享受食物的本味。袁世凯的食量很大,每天早餐除了要吃鸡丝面,还要吃一大盘白馒头,一大盘鸡蛋,还要配上咖啡或茶一大杯,饼干数片。午餐和晚餐除了正常的食量外,还要外加四个鸡蛋。快60岁的时候,袁世凯还能吃下整只鸡或鸭。
在天津练兵的时候,袁世凯特别爱吃狗不理的包子,还进献给慈禧。慈禧也非常爱吃,袁世凯就派快马从天津送到北京给慈禧。狗不理包子从此名声大振,成为天津名吃代表。
袁世凯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当地盛宴接待,知道袁世凯爱吃海参,创意了一种新的海参吃法,用涿州贡米酿入海参腹内,加上葱、姜、胡椒、醋、蛋皮,煨制而成,这种做法柔润清香,蛋皮柔脆,酸辣开胃。袁世凯非常喜欢,命名为直隶海参,成为名菜。
袁世凯也喜欢喝茶,他位高权重,自然有人讨好。年前后,河南六安县的商人朱某,经常以家乡特产讨好袁,不惜工本选取每棵春茶的一两片嫩叶,炒制成茶,很快名声大振,因为形状像瓜子片,后来叫做“瓜片”,成为名茶之一,至今盛销。
袁世凯还爱吃一道河南美食铁锅蛋,这道菜的特点是色泽红黄,油润明亮,鲜嫩软香。
其实这道菜原来是用铜锅做的,后来袁世凯常到北京的河南特色饭庄厚德福吃饭,提出铜锅上的锡对身体不好,店主就想办法改进,用铁锅制出了更加精致美味的蛋品,命名为“铁锅蛋”。
豫菜大跃进
一个人成名甚至可以推动美食的发展。北京有个厚德福饭庄,是经营正宗河南菜的饭庄。创始人陈莲堂,是河南杞县人,此前曾在北京同仁堂为厨,精于烹调。年北京大栅栏内烟茶楼关闭,陈连堂就在其原址,改弦易辙,创办了这一规模较大的饭庄。
开创伊始,与一般饭庄差不多,经营得不是特别好。袁世凯称帝后,厚德福饭庄借袁世凯为河南(项城)人这块招牌,制造舆论。
一时间,厚德福成为北京城达官显贵聚集之处,生意越做越大,资金雄厚,名厨云集,成为当时京城颇有名气的饭庄之一。不久,厚德福在上海、天津、沈阳、青岛、南京、西安、成都开设了分号,逐成为跨省经营的企业。
这里不得不提到年前这家中国餐馆的经营模式:厚德福有规定,凡厚德福的职员,不论资方或劳力,经理或伙计,每人必须入股,人人都是股东,都要对饭庄负责,同时规定厚德福不录用其他饭庄人员;烹调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由饭庄自行培养,相互调用,总号可调到分号,分号的亦可调到总号工作。
为了招来生意,开拓财源,厚德福还规定了该饭庄的酒席交款单可在内部使用,即北京厚德福开出的开款单据,可到厚德福各地分号进餐,然后按地区间货币比值折算。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厚德福的业务,亦使该饭庄的收款单成了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厚德福的经营也因此而别开生面。
袁世凯喜欢吃鱼,也喜欢钓鱼。在洹上春隐居的时候,自称为洹上老人,自己修了鱼池养鱼。有一张传说是显示其具有政治图谋的垂钓图,就是在自家的鱼塘上拍摄的。袁世凯最喜欢的鱼是开封北面黑岗口的黄河鲤鱼,认为其他地方的鱼无法与之相比。
而袁世凯最喜欢吃软溜鲤鱼焙面,又叫溜鱼焙面,这是现在中外皆知的河南名菜,用糖醋软汁制成,又称糖醋溜鱼焙面。据史书记载,在北宋时候,开封(汴梁)已有糖醋溜鱼,明代时称糖醋鱼,但没什么名气。清代光绪26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回北京,路过开封,住在行宫里。开封府呈进鲤鱼焙面,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吃得赞不绝口,光绪夸这道菜是“古汴珍馐”,而慈禧太后则连称为“膳后忘返”。一位随身太监当即挥毫写了“熘鱼何处有,中原古汴州”。正因为皇帝、太后喜爱这道名菜,袁世凯才要吃家乡的鲤鱼焙面。
糖醋溜鱼焙面是河南开封当地一道著名的汉族传统名菜,也是“豫菜十大名菜之一”。
袁世凯还喜欢烧鲫鱼,经常叫河南淇县县令送来淇泉的鲫鱼,这种鲫鱼,尺把长,肚子大,肉质肥美异常。运送的方法很绝,用箱盛满未凝的猪油,让鱼窒息而死。然后将油凝结,和外面的空气隔绝,再装运。
袁世凯是个喜欢零食的人,例如花生米。最喜欢一种糊皮正香崩豆,现在也成了河南名小吃。据说此豆本是皇亲国戚为了磨牙吃的。制作这种崩豆,要用外五料:大料、桂皮、茴香、葱、盐,内五料:甘草、贝母、白芷、当归、五味子,以及鸡、鸭、羊肉和夜明砂乌等,共同翻炒。这种崩豆外形黑黄油亮犹如虎皮,膨鼓有裂纹,但不进砂,不牙碜,嚼在嘴里脆而不硬,五香味浓郁,久嚼成浆,清香满口,余味绵长。
袁世凯很迷信,他称帝后知道自己并不得民心,只好求助于宗教。除了求神问卜以外,还把花园中的七只宝缸,排列成天上的七星,以表示自己顺从天意。这种迷信也会体现在日常的饮食中。例如,由于“洪宪”与“红现”同音,因此他在饮食中多以红色为主,比如红烧肉、红烧鱼和红壳龙虾,以及红蟹等,餐前通常要侍者先端上四盘由鲜火腿丝拼成的“洪宪万岁”。
还有件有趣的事情,全国各地的丸子都是圆形,唯独保定府的南煎丸子是扁型棋子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时保定城以水路为主,南、北奇一带水域广泛,路网密集。保定府会馆林立,南北货物云集于此,从而带入了各地的特产,如冬笋、香菇、海参等。南奇厨师采用这些材料与本地的荸荠配以南方的玉兰片,肉馅海参等结合制作丸子。因直隶总督袁世凯位高权重,民间戏称袁大头,在直隶官府宴席中,为避讳“袁”字,厨师将圆形丸子压扁,大胆采用独特的烹制方法,创制出南北皆宜、原汁原味的美味佳肴,因出于保定府南奇,故取名南煎丸子。而元宵与汤圆,也有着类似的故事。
年12月形成了全国各地选举,国民代表一致赞同君主立宪的假象,一致“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公开接受帝位,受百官朝贺。可是,袁世凯的这一逆天行为注定要失败。护国运动后,袁世凯渐渐众叛亲离,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袁世凯把年定为洪宪元年,企图达到千秋万代,可是在当年正月十五的时候,袁世凯已感到力不从心,在皇位上坐不住了。他想要出去散散心,顺便了解一下京城的局势,于是穿着便装,来到北京的大街上。大街上倒也人来人往,还看不到混乱的现象。不知不觉中,袁世凯来到了大栅栏,一时兴起,想去厚德福吃点地道的河南菜。在护兵的护卫下,袁世凯往前走着,马上就要到厚德福了。厚德福的门前正在热卖元宵,悠长的吆喝声远远地传了过来。
袁世凯感到很熟悉,加快了步子。可是,突然间一股不祥之兆袭上心头,袁世凯停下脚步,细细地听着。“元——宵”的吆喝声依然回荡在袁世凯的耳边,他却似乎听到了专为他演奏的丧音,那声音随着冷风传来,袁世凯真切地听到了“袁——消”的声音,不由得勃然大怒。
他再没有心思吃饭了,马上返回,接着下令将厚德福卖元宵的人拘捕起来,还命令所有的人都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的名字改为“汤圆”。说也巧,就在此事发生没多少天之后,袁世凯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在忧惧中迅速死去。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袁世凯死后,在祭拜的日子里,袁府是很热闹的。丧事的酒席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席是:四水果、四冷盘、四热炒、四大菜,这是用来招待来宾的。中席是:四冷荤、四热菜、三大荤,是总管帐房吃的;下席是:四热炒、二大菜,是工人们吃的。来吊唁的宾客,有前清遗老、军阀官员等,每天每餐余席。
国粹大师吃京城:梨园家宴润梅腔
本文刊发于《家族企业》杂志11月号刊,版权归《家族企业》杂志所有。授权转载及合作请与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hq/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