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敞坪ldquo女汉子rdquo

编者按

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建党一百周年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百姓对小康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今起,岳麓区融媒体中心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策划,将聚焦产业旺、聚焦生活美、聚焦组织强等多方面,记录岳麓区百姓红火向上的小康生活。

“大家要小心些,轻拿轻放。装车时要点好数,千万不能出错。”

8月的清晨,太阳已经开始绽放耀眼的光晕。在岳麓区雨敞坪镇雨泉农业基地前坪,3名农户正忙着装货,新鲜的韭黄嫩黄喜人。中午,这斤韭黄将被送达红星大市场,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一旁叮嘱的人,正是基地负责人何石玲。今年43岁的何石玲,是岳麓区雨敞坪镇泉水湖村人。8年前,她放弃经营多年的生意,回乡当起了“农民”,带领村民一起种韭黄、办合作社,致力实现共富梦。这个看似娇小清秀的女人是乡亲们眼中的“女汉子”。

初心弃商务农重塑“韭黄之乡”

开药店、贩饲料、卖电器,如今的“韭黄女王”,曾经却是个没干过农活的商人。

年何石玲回乡里探亲,发现老屋周边农田抛荒严重。“地荒了,多可惜,大家不种我来种!”看着抛荒的田地,何石玲想到了种韭黄。岳麓区曾经是有名的“韭黄之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靳江韭黄”一度销售到日本、香港等地,民间还有“挑一担韭黄出去,换一辆自行车回来”的说法。后来,由于靳江一带纳入城区,韭菜种植田地逐渐消失,“靳江韭黄”一度成为历史名录。

如何重塑“韭黄之乡”,让岳麓韭黄再度风靡市场?何石玲思考了很多,也做了很多。

●说干就干!年6月,何石玲辗转广西、云南、四川等地考察学习。

●年,她投入近万元,流转了近亩土地,将第一批韭黄种子撒入田间。

●第二年,她带着第一批韭黄来到蔬菜批发市场,由于韭黄品质不好,她吃了无数个闭门羹。眼看之前努力要打水漂,她不甘心,“我一定要种出最好的韭黄!”何石玲多方请教、反复试验,终于研究出了一套适合长沙本地韭黄生长的技术,不仅成功实现了韭黄品质、产量双升,还解决了长沙冬季没有本地韭黄的问题。

“基本上不愁卖,种出来就能变现。”韭黄品质提升后,经销商纷纷找何石玲订货,一时间供不应求。何石玲顺势将韭黄种植规模扩大到0亩。

在雨敞坪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何石玲种植的韭黄成功注册了“岳麓韭皇”商标。年,“岳麓韭皇”被评为长沙市知名农业品牌。

梦想带领群众共走致富路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家乡和乡亲们有很深的感情,我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何石玲始终告诫自己,要把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当成一种责任。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共同致富,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共富梦,何石玲带头成立了湘润农业公司和雨泉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乡亲们致富。

由于担心亏本,最初,农户都不愿与何石玲合作。何石玲便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帮农户翻地整土,手把手教他们种植技术,还垫了约5万元种子费,并承诺:亏了,种子钱一分不要。

在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年,余户村民主动找到了何石玲,希望和她一起合作。目前,合作社下面有近30户种植大户,大户下面又有一些小农户,这样一来,带动了周边近人创业和就业。乡亲们的信任让何石玲信心倍增,何石玲将韭黄基地扩至亩左右,成为了长沙市最大的韭黄种植基地。韭黄一亩总产量是斤,一斤韭黄的批发价是5.5元,一亩地纯利润可达到1.2万元。

对于何石玲而言,恢复“韭黄之乡”的美誉,还只是她带领乡亲们奔小康的第一步。在乡亲的支持下,她开始琢磨转型,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经过两年的准备,年3月,湖南金鲤湖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金鲤湖”一期项目占地亩,集农产品配送、餐饮民宿、露营拓展、蒙古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自今年5月份试营业以来,营业额达60余万元,累计接待游客人,带动就业55人。

“真的很感谢何老板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就业岗位,我现在平均每月能赚0元,比以前多了一倍,而且就在家门口做事,照顾家里也方便!”村民何伍是众多跟着何石玲干事创业中的一员,他打心眼里感谢何石玲。

传承儿子回乡当起了“新农人”

韭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融合发展任重道远,何石玲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何石玲和丈夫都希望儿子宁进毕业后能回乡,接下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现在国家大力提倡青年回乡创业,当个新农人是件光荣的事,我回来帮你们!”宁进的想法与父母不谋而合。

原来,早在大一寒假,宁进的心中就已经埋下了回乡当农民的种子。那时,学校组织了一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老师的授课触发了宁进心底的冲动:做一名新农人,带着村里人致富,有趣味更有价值!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雨敞坪镇农产品一度滞销。宁进尝试着帮乡亲们找销路。“现在不都流行云销售、订单农业嘛,我们要不也试试?”经过不断探索和试验,宁进和同学设计的“湘润生鲜”电商平台上线,周边的种植大户和农户们争先入驻。

有了电商平台后,农户们的茶油、土鸡、土鸭都成了抢手货,两个多月减少损失近80万元。

今年6月,宁进大学毕业后正式加入了“新农人”队伍,21岁的他,成为了镇上最年轻的大学生农民。现在,他每天在合作社和新基地之间奔波,皮肤被晒得黝黑,略带稚嫩的脸庞透露着丝丝“农民”的气质。

希冀反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有了丈夫和儿子的支持,我有信心做得更好!我相信,未来的农村,必定有大批有志人士撸起袖子加油干,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目标也将一步步实现!”

采编

李丹通讯员

王淑捷

编辑

彭毓妍

校审

罗瑶杨刚李丹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js-zodiac.com/jhjz/11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